净光山四首(其二)绝境亭

行向最高处,惟将物色参。

郡城依薮泽,地势转东南。

对景身垂老,题诗兴欲酣。

可能清晓出,四面有晴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向着最高的地方前行,只把万物景色作为伙伴。
郡城建在湖泽旁边,地势逐渐转向东南方。
面对眼前的景色,我已年迈,题诗的兴致却高昂。
或许在清晨时分出门,四周都是明媚的山岚。

注释

行:行。
向:向着。
最:最高。
高处:地方。
惟:只。
将:作为。
物色:景色。
郡城:城市。
依:靠近。
薮泽:湖泽。
地势:地形。
转:转向。
东南:东南方向。
对景:面对景色。
身:我。
垂老:年迈。
题诗:写诗。
兴:兴致。
欲:想要。
酣:高昂。
可能:或许。
清晓:清晨。
出:出门。
四面:四周。
晴岚:明媚的山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玑所作的《净光山四首(其二)绝境亭》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景象,展现了净光山的独特风貌和个人心境。

首句“行向最高处”,表达了诗人登临山顶的决心和对美景的向往。接着,“惟将物色参”暗示了诗人以自然景色为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感悟。山下的郡城隐于湖泊沼泽之间,地势则转向东南,展现出山水相依的地理特点。

“对景身垂老”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即使年事已高,面对美景仍能激发诗兴。“题诗兴欲酣”表达了诗人创作时的豪情与陶醉,仿佛在诗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最后两句“可能清晓出,四面有晴岚”,诗人想象着清晨时分,四周云雾缭绕,增添了山景的神秘与诗意,也暗示了诗人期待在这样的时刻进一步领略净光山的秀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净光山的自然风光,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艺术追求,体现了宋诗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特点。

收录诗词(180)

徐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文渊。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亦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 号:灵渊
  • 籍贯: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
  • 生卒年:1162~1214

相关古诗词

净光山四首(其四)茶山堂

山是朝廷赐,名从古昔传。

为堂居此地,汲水记前贤。

雨露馀根在,荆榛细蔓缘。

困来求一盏,打坐亦安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净光山四首(其一)宿觉庵

欲问庵中事,无论后与先。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

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净名寺

万法先除病,谁能识病多。

因来净名寺,认得老维摩。

海水峰前听,秋山雨后过。

提刑旧题句,韵调复如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凭高

凭高散幽策,绿草满春坡。

楚野无林木,湘山似水波。

客怀随地改,诗思出门多。

尚有溪西寺,斜阳未得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