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六首(其二)

短松青铁干,童童三尺馀。

花实少姿媚,独与寒心俱。

暴霜时侵凌,奋怒张雄须。

长楸拥肿材,旁荫可容车。

秋风一夕来,解剥惟朽株。

物性在坚柔,何必长短殊。

楸叶已泥滓,松干犹青肤。

无烦问高下,且辨荣与枯。

形式: 古风

翻译

短小的松树有如青铁般坚硬的枝干,高约三尺多。
花朵和果实虽不娇艳,却与松树一同承受寒冷的心境。
在霜雪的侵袭下,它挺立怒放,如同雄狮张开的毛发。
长长的楸树有着粗壮的木材,树荫足以容纳车辆。
一夜秋风吹过,只有枯朽的树木被剥落。
万物的特性在于坚韧或柔软,并非只看长短。
楸树的叶子已经腐烂,而松树的树干依然保持青翠。
无需询问高低,只需分辨生命的繁荣与衰败。

注释

短松:形容松树矮小。
青铁干:比喻松树干硬如铁。
童童:茂盛的样子。
三尺馀:约三尺高。
姿媚:娇艳美丽。
寒心:指耐寒的品质。
暴霜:严冬的霜冻。
雄须:比喻松树的针叶。
长楸:高大的楸树。
拥肿材:粗大坚实的木材。
旁荫:树荫。
容车:能遮蔽车辆。
朽株:枯朽的树木。
坚柔:坚硬与柔软。
长短殊:长短的区别。
泥滓:腐烂。
青肤:青翠的表皮。
荣与枯:生机勃勃与枯萎凋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獬的《感秋六首(其二)》,通过对短松和长楸两种树木的对比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物性的感慨。短松虽青铁般坚硬,只有三尺多高,花果不繁,却能抵抗严寒,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然而,在秋风的摧残下,长楸这种看似粗壮的大树却不堪一击,一夜之间只剩朽木。诗人借此寓意,世间万物各有特性,坚与柔并非以长短论英雄,而是要看其本质是否坚韧,是否能在逆境中保持生机。

短松的青干挺立,花实虽少却显孤傲,与寒冷共存,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力量。而长楸虽然起初庞大,最终却因脆弱而被秋风轻易剥落。诗人认为,无论是短松还是长楸,它们的荣枯更应关注于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形态,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整首诗语言简洁,寓言性强,富有深意。

收录诗词(433)

郑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 号:云谷
  • 籍贯:虔化
  • 生卒年:1022——1072

相关古诗词

感秋六首(其一)

落日在高木,辉辉淡秋容。

白云起天镜,飞去忽无踪。

雨藓烂漫紫,幽径谁相从。

孤虑如有根,纠结生心胸。

良时忽已晚,撇耳过晨钟。

事业馀濩落,抚己真何庸。

投箸不能食,却立倚长松。

酒敲百万兵,此忧不可攻。

形式: 古风

慈乌行

鸦鸦林中雏,日晚犹未栖。

口衔山樱来,独向林中啼。

林中有鸦父,昔生六七儿。

一朝弃之去,空此群雏悲。

意谓父在林,还傍前山飞。

山中得山樱,欲来反哺之。

绕林复穿树,疑在叶东西。

东西竟无有,还上高高枝。

高枝仅空巢,见此涕沾衣。

复念营巢初,手足生疮痍。

朝飞恐雏渴,暮飞恐雏饥。

一日万千回,日日衔黍归。

今我羽翼成,反哺方有期。

如何天夺去,遂成长别离。

山樱正满枝,结子红琲肥。

而我不得哺,安用自啄为。

嗟嗟我薄祜,哺之固已迟。

尚有慈母恩,群雏且相随。

形式: 古风

稚卿约郭外之游

举世尚刻饰,趋时独放达。

醉眼挂飞云,孤心贮明月。

大匠坐高堂,群材就剞劂。

楩楠即赤霄,容此蟠根屈。

平明万马趋,玉锁开双阙。

晴云暖不收,飞绕龙旗阔。

尧眼八采眉,下烛天光发。

鸾鹄出阊门,稳路平沙滑。

帘额见春辉,竹阴摇省闼。

万事搅乾坤,纷纷卷巾发。

安得黄金篦,静把尘相刮。

屈指待春游,烟沸喉咽渴。

拥树雪花消,中庭润于泼。

腊酒寒未压,玉醅犹可拨。

东风自爱花,已入香梢活。

醉友好相寻,烟郊绿如抹。

无为世网牵,直把名缰脱。

白浪漂山来,意在秋毫末。

险径虽可通,骅骝中一跋。

两耳厌俗论,乍喜春泉聒。

跃马携金樽,风雨不可夺。

形式: 古风

酬王生

两日立我门,再拜求我诗。

我诗非美粟,安得充君饥。

十年诵周易,满腹文王辞。

文王不可见,使我空涕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