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注释

于以:问词,往哪儿。
一说语助。
蘩:白蒿。
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沼:沼泽。
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事:此指祭祀。
涧:山夹水也。
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被:同“髲”。
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
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
僮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
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
夙:早。
公:公庙。
祁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
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
归:归寝。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农事活动与宫廷生活的古诗。开篇"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通过描述人们在湿地或沼泽中采集蘩草(一种野生植物),展现了一种平凡而纯粹的田园景象。紧接着的"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则转向了对这种活动有所利用和安排,这里的"公侯"指的是贵族或官员,他们可能需要这些蘩草用于某些仪式或是装饰。

第二部分"于以采蘩,于涧之中"继续强调了采集行为的场景,而"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则更明确地指出这些蘩草最终被用在贵族的宫殿之中。这两句通过重复与变换,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突出了主题。

最后两句"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描绘了一位仆从或侍者勤勉工作的情景。他们被衣服上的装饰(可能是用采集来的蘩草制成)所包围,日夜都在为贵族服务;而当他们要离开时,那些装饰却显得如此沉重,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返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或责备。

整首诗通过对比农村生活与宫廷生活,以及劳动者与统治者的关系,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它也体现了一种对平静、勤勉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权力与阶层差异的隐晦反思。

收录诗词(305)

诗经(先秦)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形式: 四言诗

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形式: 四言诗

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形式: 四言诗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