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这是一首收录在《诗经》中的古诗,表现了古人收集水生植物的场景和家庭生活的情趣。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细腻描绘,诗人展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开篇即设定了一个清新的画面,人们在河岸边采集着水生的蘆葭。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出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态。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人继续描述采集藻类植物的情形,并且细致到行走在湿润的小路上,这种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清新和湿润。
接下来的两句“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则描绘了采集后将植物装入器具中的情景,其中“维”字用来连接前后的动作,“锜”和“釜”都是古代的烹饪器皿。这两句诗通过对容器和烹饪工具的提及,突出了家庭生活中食物准备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则跳出日常生活,进入了一个更为庄重的场合。“宗室”指的是贵族或皇家的家族,“牖下”可能是指在房子的窗下进行某种仪式性质的事情。最后一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中的“尸”字在古代有时用作“主持”、“管理”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可能是在询问谁来主持这次的祭祀活动,而“齐季女”可能是指参与仪式的贵族女性。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的描写,展现了古人生活的多面性,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家庭和宗教的尊重与关注。
不详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