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耕者志于食,否则馁继之。
学者志于道,一为好爵縻。
本自不营利,间或与利期。
朝日入而处,暮日仰而思。
浮云蔽蔀屋,见前当自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农夫与学者对于生活态度的不同哲思,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纯粹生活追求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耕者和学者的志趣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物质欲望的淡泊。
"耕者志于食,否则馁继之。" 这两句写出了农夫对于食物的渴望,只有在吃饱了才能摆脱饥饿的困扰,这是出于生存的基本需求。
接下来的 "学者志于道,一为好爵縻。" 则表达了学者的追求是道德和知识,他们对于精神上的成就,比如品行高尚或者学识渊博,更为重要。
"本自不营利,间或与利期。" 这里显示诗人本身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有时也会考虑到实际的利益问题,表现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实用态度。
"朝日入而处,暮日仰而思。"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诗人都保持着思考和居住的状态,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珍视。
最后 "浮云蔽蔀屋,见前当自知。" 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即使外界有诸多迷雾,但只要内心明澈,就能看清真相和方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智慧与宁静。
不详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诗人陈师道之姊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商州楚地户,宛在江汉偏。
草木已渐包,果实尤可怜。
木瓜大如拳,橙橘家家悬。
隔崖有宿叶,黄紫凝霜烟。
高秋万嶂出,一望通郧川。
都邑虽僻陋,来者多名贤。
由来地气本无天,致感中和报有年。
拂槛穿帘初学舞,萦风带雨不成团。
清光并入书仙府,寒色偏留逐客船。
老杜题诗曾有乞,漂零今昔路人怜。
初过湖南正惨悽,朔风边雪远相随。
林欺橘柚看零落,岸拆蒹葭倚倒垂。
可是辋川真入画,须教梁苑遍题诗。
莫言北客都无有,且与湘人当土宜。
马头已匝三千里,故国轻抛二十春。
一片青山双鬓白,长盘岭下见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