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行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

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

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

天荒虎不饥,旰人饲岩阻。

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

嗟予皮发焦,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

不堪充虎饿,虎亦弃不取。

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

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

路妇有同伴,怜而与之乳。

咽咽怀中声,咿咿口中语。

似欲呼爷娘,言笑令人楚。

千里山海关,万里辽阳戍。

严城啮夜星,村镫照秋浒。

长桥浮水面,风号浪偏怒。

欲渡不敢撄,桥滑足无屦。

前牵复后曳,一跌不复举。

过桥歇古庙,聒耳闻乡语。

妇人叙亲姻,男儿说门户。

欢言夜不眠,似欲忘愁苦。

未明复起行,霞光影踽踽。

边墙渐以南,黄沙浩无宇。

或云薛白衣,征辽从此去。

或云隋炀皇,高丽拜雄武。

初到若夙经,艰辛更谈古。

幸遇新主人,区脱与眠处。

长犁开古迹,春田耕细雨。

字牧马牛羊,斜阳谷量数。

身安心转悲,天南渺何许。

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郑燮的《逃荒行》描绘了战乱时期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诗中通过主人公十日卖儿五日卖妇的悲惨境遇,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在逃荒路上的绝望和无奈。他们面临凶险的自然环境和虎狼豺豹的威胁,生活艰难至极,连自身都无法保全,只能捡拾路边遗弃的婴儿来抚育。沿途见到的夫妇互相扶持,孩子在怀抱中发出微弱的声音,仿佛在呼唤亲人的回归,场景凄凉。

诗中对逃荒路途的描写细致入微,如长路漫漫、关山险恶、夜晚严城、村庄灯火、风雨交加的桥梁,以及边墙南移、黄沙无垠的景色,都烘托出逃荒者孤独无助的境况。尽管偶有短暂的安慰,如新主人的收留和乡村的亲情交流,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悲伤和迷茫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在面对广阔天地时感到更加孤独和哀伤。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78)

郑燮(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画家、文学家。名燮,汉族。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字:克柔
  • 籍贯:江苏兴化
  • 生卒年:1693—1765

相关古诗词

还家行

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

遥闻齐鲁郊,谷麦等人长。

目营青岱云,足辞辽海霜。

拜坟一痛哭,永别无相望。

春秋社燕雁,封泪远寄将。

归来何所有,兀然空四墙。

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

驱狐窒鼯鼠,扫径开堂皇。

湿泥涂旧壁,嫩草覆新黄。

桃花知我至,屋角舒红芳。

旧燕喜我归,呢喃话空梁。

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

念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

圣恩许归赎,携钱负橐囊。

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徬徨。

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

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

其儿知永绝,抱颈索我娘。

隋地几翻覆,泪面涂泥浆。

上堂辞舅姑,舅姑泪浪浪。

赠我菱花镜,遗我泥金箱。

赐我旧簪珥,包并罗衣裳。

好好作家去,永永无相忘。

后夫年正少,惭惨难禁当。

潜身匿邻舍,背树倚斜阳。

其妻径以去,绕陇过林塘。

后夫携儿归,独夜卧空房。

儿啼父不寐,镫短夜何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旅夜

霜砧与风笛,并作异乡声。

江月正当户,海云低压城。

草深萤乍出,树响鹊频惊。

志士多牢落,无为恨不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过赵北口

春风云暖破春妍,杨柳青青早放颠。

亦似江南湖水碧,片帆吹过打鱼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和家兄敬怀秋日閒居(其一)

燕来育群雏,雏出燕欲去。

单衣未归箧,复衣复当絮。

踆乌迅不停,顾兔疾难御。

微茫造化机,举手作新故。

愚夫怀千忧,志士亦百虑。

何如《蟋蟀》诗,行乐岁聿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