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虫声》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期的诗人郑国藩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中虫鸣引发的离愁别绪与孤独感。
首联“无端唧唧应秋吟,引起离人惜别心”,开篇即以秋夜虫鸣为引子,点明季节与情感基调。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自然界的低语,触动了离人的思绪,勾起了对离别的深深怀念。
颔联“旅馆灯昏惊梦断,空庭月冷坐宵深”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与失落的情绪。旅馆中的灯光昏暗,暗示着旅人的孤寂和疲惫;梦被虫鸣声打断,意味着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空旷的庭院在冷月的照耀下更显凄凉,主人公独自坐着,直到深夜,这份静谧中蕴含着深深的寂寞与无助。
颈联“一年旧恨留荒径,五夜新愁动远林”将情感推向更深的层次。一年来的旧恨似乎在荒径上留下了痕迹,难以抹去;而新的忧愁则在远处的树林中悄悄滋生,预示着未来的不测。这一联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累积,也暗示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多挑战与痛苦。
尾联“轧轧缫车谁课织,伴他凄咽古桐阴”以形象的场景收束全诗。缫车的转动声,伴随着凄凉的哭泣,与古桐树下的阴凉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映射。这声音仿佛是诗人心中无法言说的哀伤,与外界环境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悲凉又哀婉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虫鸣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离人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孤独、离愁、时间流转与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离愁别绪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