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丁巳二月三十日同晏元老冯应礼罗君瑞游龙多山访飞仙遗迹以两诗书事(其一)

世路聱牙赤水过,故升天险问龙多。

书中旧识唐公昉,图里又闻冯盖罗。

绛阙岧岧双鹤下,青空杳杳八鸾歌。

一篇跳出孙樵语,未应虚皇玉字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世间的道路坎坷难行,我走过赤水,探寻升天的险阻,询问了多少次龙的存在。
在书中我曾认识唐朝的唐公昉,而在画图中又听见冯盖罗的名字。
宫殿的红色屋檐下,两只鹤翩翩飞下,青空中回荡着八只鸾鸟的歌声。
我的这篇作品超越了孙樵的文风,不应被皇者空洞的评价所忽视。

注释

聱牙:形容文字艰涩难懂。
赤水:古代神话中的河流,这里可能象征艰难的旅程。
唐公昉:虚构或历史上的人物,代表文学或艺术界的前辈。
冯盖罗:同样可能是虚构或历史人物,与上文人物类似。
绛阙:红色宫阙,指代宫殿。
八鸾: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和高雅。
孙樵:唐代散文家,以其独特的文风著称。
玉字科:可能指皇帝或文学评家对文章的赞誉,带有尊贵之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绍兴地区,朋友间的一次春游活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人遗迹的向往和追寻,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世路聱牙赤水过,故升天险问龙多。" 这两句开篇即设定了一种探幽访胜的氛围,通过“聱牙”、“赤水”、“故升天险”等词汇,营造出一种既古老又神秘的景象。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龙多山自然之美与传说中龙的好奇和探求。

"书中旧识唐公昉,图里又闻冯盖罗。" 这两句通过“书中旧识”、“图里又闻”,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及遗迹的熟知和向往。这里的“唐公昉”、“冯盖罗”都是古代的人物,或许是某种象征,代表着智慧或美德。

"绛阙岧岧双鹤下,青空杳杳八鸾歌。" 这两句通过“绛阙”、“双鹤”、“青空”、“八鸾”,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一篇跳出孙樵语,未应虚皇玉字科。" 这两句诗人自比于古代文学大家孙樵,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文笔之高,同时“未应虚皇玉字科”则是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显示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自信与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和历史知识,还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向往仙境的情怀。

收录诗词(6)

何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师子岩

旦为阳华游,轩豁谐素志。

那知此嵌岩,近在回翔地。

石如狻猊状,蹲伏呀可畏。

虽无嚬呻威,尚使百兽避。

漫郎嗜泉石,足迹靡不至。

是岩端见遗,定自求其备。

澹岩冠湘中,瑰玮传万耳。

此郎靳一言,亦以山无水。

骨多欠膋血,草木咸枯悴。

其谁喜冥搜,韵语发天秘。

石门何晃荡,坐久三叹喟。

径欲挽银潢,淙淙满人意。

形式: 古风

岩下观瀑旦晚异状子文有诗辄次其韵

瀑色清明气犹雄,非烟非云非白虹。

兜罗绵光秀罘罳,琉璃□影摇帘栊。

风吹银潢洒苍壁,日照玉柱擎青空。

谁言物象要有尽,我觉端倪殊不穷。

思涌回翔掀舞时,句在缥缈空濛中。

更将七字写亭午,倚天长剑拖芒锋。

形式: 古风

绍兴丁巳二月三十日同晏元老冯应礼罗君瑞游龙多山访飞仙遗迹以两诗书事(其二)

丁令梅仙梁市客,穿云随我上虚无。

携持赖有竹都尉,偃蹇更逢松大夫。

山积五仓窥石□,霞拖九芒觅丹炉。

圣泉闻说经汤旱,中有龙蟠不用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题阳华岩

名山固多岩,兹岩擅天下。

屋大享千人,谷深量万马。

谽谺通一水,旁午飞桥跨。

石砾巧彫锼,松篁森绘画。

古人栖遁处,文字犹凭藉。

语妙元次山,名高陶别驾。

瞿君三体篆,殆可斯翁亚。

却后累百年,吾人来叹吒。

伊予丘壑姿,嗜好若天假。

终焉卜真隐,学道冀陶冶。

丹成生羽翼,召节青童把。

挥手挹霞芒,竦身朝帝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