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山向越常

朝发崇山下,暮坐越常阴。

西从杉谷度,北上竹溪深。

竹溪道明水,杉谷古崇岑。

差池将不合,缭绕复相寻。

桂叶藏金屿,藤花闭石林。

天窗虚的的,云窦下沈沈。

造化功偏厚,真仙迹每临。

岂徒探怪异,聊欲缓归心。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翻译

清晨从崇山脚下出发,傍晚时分坐在越常的阴凉中。
向西穿越杉谷,再向北深入竹溪幽深之处。
竹溪道路明亮,流水清澈,杉谷古树高耸。
道路曲折,仿佛要分开,又环绕寻找彼此。
桂叶隐藏在金色的小岛上,藤花封闭了石林。
天空如打开的窗户,云洞深邃沉静。
大自然的造化特别丰厚,真仙的足迹常常可见。
不只是为了探索奇异,而是想借此放缓归乡之心。

注释

崇山:高峻的山。
越常:古代地名。
杉谷:长满杉树的山谷。
竹溪:竹林小溪。
差池:错落不齐。
缭绕:环绕。
金屿:点缀着金色的岛屿。
石林:由石头组成的树林。
天窗:自然形成的天洞。
云窦:云雾缭绕的洞穴。
造化:大自然。
真仙:传说中的仙人。
怪异:奇异的事物。
聊欲:姑且。
缓归心:延缓回家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崇山一带的游历之旅。诗人早晨从崇山下发轫,傍晚坐在越常山阴处,体现了一天行走的过程和环境的转换。西行通过杉谷,北上进入竹溪,表达了深入自然的探索。"竹溪道明水,杉谷古崇岑"则是对景色的描绘,突出了溪流清澈、山势峻峭的特点。

接下来的"差池将不合,缭绕复相寻"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探索和寻觅,不满足于表面的观看,而是深入到景物之间进行体验。"桂叶藏金屿,藤花闭石林"则描写了桂树的叶子遮盖了黄金般的山峦,藤花环绕着石头和森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景象。

"天窗虚的的,云窦下沈沈"用来形容诗人所处环境之高远与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造化功偏厚,真仙迹每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造物主手法的赞美,以及对真正仙人的追寻。

最后两句"岂徒探怪异,聊欲缓归心"显示出诗人不仅仅是为了探索奇特之事,更是在通过这一切来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平静和归宿。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超自然境界追求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154)

沈佺期(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 字:云卿
  • 籍贯: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
  • 生卒年:约656 — 约715

相关古诗词

仙萼池亭侍宴应制

步辇寻丹嶂,行宫在翠微。

川长看鸟灭,谷转听猿稀。

天磴扶阶迥,云泉透户飞。

闲花开石竹,幽叶吐蔷薇。

径狭难留骑,亭寒欲进衣。

白龟来献寿,仙吹返彤闱。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白莲花亭侍宴应制

九日陪天仗,三秋幸禁林。

霜威变绿树,云气落青岑。

水殿黄花合,山亭绛叶深。

朱旗夹小径,宝马驻清浔。

苑吏收寒果,饔人膳野禽。

承欢不觉暝,遥响素秋砧。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

尝闻天女贵,家即帝宫连。

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

桥低乌鹊夜,台起凤皇年。

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紫岩妆阁透,青嶂妓楼悬。

峰夺香炉巧,池偷明镜圆。

梅花寒待雪,桂叶晚留烟。

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

南省推丹地,东曹拜琐闱。

惠移双管笔,恩降五时衣。

出入宜真选,遭逢每滥飞。

器惭公理拙,才谢子云微。

案牍遗常礼,朋僚隔等威。

上台行揖让,中禁动光辉。

旭日千门起,初春八舍归。

赠兰闻宿昔,谈树隐芳菲。

何幸盐梅处,唯忧对问机。

省躬知任重,宁止冒荣非。

形式: 排律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