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思

阴虫思衰草,羁雌啼空林。

盛秋授寒服,独夜捣清砧。

影孤随月瘦,肌薄怯霜侵。

平生托义分,梦想在容音。

山头怜化石,陌上重辞金。

安得两黄鹄,因之传此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秋天的昆虫思念枯萎的草丛,被囚禁的雌鸟在空寂的树林中悲鸣。
在丰收的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孤独的夜晚听见捣衣的声音清脆悠长。
身影孤单,随着月光变得消瘦,肌肤薄弱,畏惧霜寒的侵袭。
一生都寄托在道义和情谊之中,梦中常常怀念你的声音和容颜。
山头上的石头仿佛有情,路边的金钱失去了吸引力。
如何才能让两只黄鹄,帮我传达这份深深的情意呢?

注释

阴虫:秋天的昆虫。
衰草:枯萎的草丛。
羁雌:被囚禁的雌鸟。
空林:空寂的树林。
盛秋:丰收的秋季。
寒服:寒衣。
清砧:捣衣的声音。
影孤:身影孤单。
月瘦:月光消瘦。
肌薄:肌肤薄弱。
霜侵:霜寒侵袭。
义分:道义和情谊。
容音:声音和容颜。
怜化石:山头上的石头仿佛有情。
辞金:路边的金钱失去吸引力。
黄鹄:黄鹄,古代传说中的大鸟。
传此心:传达这份情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思和对人生义分的珍惜。

“阴虫思衰草,羁雌啼空林。”开篇即以秋虫悲鸣、鸟儿啼叫的情景,设定了整首诗的哀婉氛围。这些声音往往在深秋的萧瑟中显得尤为凄清,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

“盛秋授寒服,独夜捣清砧。”这里的“盛秋”指的是秋季的鼎盛时期,而“授寒服”则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诗人在深夜中独自捣衣,显现出一种寂寞与忙碌相间的情景。

“影孤随月瘦,肌薄怯霜侵。”这两句通过对身影、肌肤的描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孤单和对寒冷的恐惧。月光下的影子显得更加孤寂,而身体则因寒意而感到脆弱。

“平生托义分,梦想在容音。”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珍视人间情谊的态度。在平淡的生活中,他将对人的信任和情感寄托于心,并通过梦境来维系这种美好的回忆。

“山头怜化石,陌上重辞金。”诗人对自然界的关怀延伸到了对山石的怜悯以及对于过往相遇的珍视。这里的“化石”和“辞金”都蕴含了时间流逝后的哀愁。

“安得两黄鹄, 因之传此心。”结尾处,诗人提出了一个渴望——如果能够得到那洁白无瑕的信物(黄鹄),便能借此传达自己这份沉甸的心意。这里的“两黄鹄”象征着纯洁和珍贵,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感应以及对人生义分的珍视。诗中的语言质朴而不失情感的深刻,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收录诗词(420)

胡宿(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九九五~一○六七)。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

  • 字:武平
  • 籍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

相关古诗词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及邓治中

我生岂不辰,贫贱亦偶然。

读书饭脱粟,差可乐馀年。

艺麻室南端,种桑屋东偏。

弱妇事纺绩,丁男长力田。

瓶储苟不乏,安用三百廛。

老翁饱食罢,日晏尚高眠。

岂知天地间,陵谷有变迁。

独恨生苦晚,不在羲皇前。

尝闻父老言,醉乡隔烽烟。

安得盈觞酒,时复中圣贤。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失调名

因为衔泥污锦衣。垂下珠帘不敢归。

形式: 押[微]韵

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形式: 词牌: 玉楼春

好事近

睡起玉屏风,吹去乱红犹落。

天气骤生轻暖,衬沈香帷箔。

珠帘约住海棠风,愁拖两眉角。

昨夜一庭明月,冷秋千红索。

形式: 词牌: 好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