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闻师遭遇善知识,布衲时闻罗绮香。
照管为他眼景转,投胎托舍没思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山偈寄无声老师》。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写作时处于一种禅意融合自然的境界。
“闻师遭遇善知识,布衲时闻罗绮香。”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感悟。“闻师”指的是听从师父的教诲,而“遭遇善知识”则是指遇到了一位有道德和智慧的导师。在佛教中,善知识通常指的是能够引导人走向解脱之路的老师或朋友。这里,“布衲”一词用得非常生动,它描绘了僧侣修行时缝补衣服的情景,而“闻罗绮香”则是在这平凡而又庄严的场合中,诗人感受到了罗绮(一种植物)的清香,这种对细微之物的感知也体现了禅宗对万物皆有佛性的认识。
“照管为他眼景转,投胎托舍没思量。” 这两句则是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对于生死轮回和世间情长的超脱态度。“照管”指的是心如明镜,能够照见万物而不被尘埃所染;“为他眼景转”意味着诗人已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观察世间一切。至于“投胎托舍没思量”,则是表达了对于生与死的放下,不再有执着和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领悟,以及内心世界的清净与宁静。
不详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慧公幻出一斋堂,巨栋危梁压十方。
更有心堂无量阔,阔中别有好思量。
薄雾轻烟柳际浮,阶前细草绿初抽。
年年春事年年恨,一担担来是白头。
见他门户插垂杨,懊恨江南客子肠。
春梦谁云无准托,连宵合眼是家乡。
桃花几片隔墙飞,独自危楼徙倚时。
目送断鸿云外没,东风吹泪落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