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贤堂

杨公守临汝,俯仰八十载。

推迁城市非,散落篇章在。

外物固难必,清名竟安赖。

孤亭右洲渚,斜日到冠佩。

飞翔栋宇回,滉荡波流对。

稍存楸梧高,大剪菰蒲秽。

遗编访诸子,翠石补前废。

吏民亦潸然,未替甘棠爱。

形式: 古风

翻译

杨公镇守临汝,度过了八十春秋。
政绩虽已变迁,但他的诗文留存至今。
世事难以预料,但清白之名终有依靠。
孤亭立于洲边,夕阳映照官员的服饰。
屋檐飞翔回旋,水波荡漾相对应。
楸梧树稍显高大,清除菰蒲杂草。
搜寻遗著,后人修复旧迹。
官吏百姓感伤,仍怀念他如甘棠般的爱护。

注释

杨公:指杨姓官员。
守:守卫,治理。
临汝:地名。
俯仰:经历,度过。
推迁:变迁。
篇章:诗文。
外物:世间事物。
固:本来。
难必:难以预料。
清名:清廉的名声。
竟:最终。
安赖:有所依赖。
孤亭:独立的亭子。
洲渚:江中的小洲。
冠佩:官员的服饰。
飞翔栋宇:屋檐回旋。
滉荡:动荡。
波流:水流。
楸梧:两种树木。
高:高大。
大剪:大力修剪。
遗编:遗留的著作。
诸子:众人。
补:修复。
吏民:官吏和百姓。
潸然:流泪的样子。
未替:未减。
甘棠:比喻爱护人民的好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思贤堂》,通过对杨公的怀念和对杨公事迹的追忆,表达了对德高望重的长者的敬仰与缅怀。首句“杨公守临汝,俯仰八十载”描绘了杨公一生在临汝的长久任职,岁月如梭,八十载光阴已逝。接下来,“推迁城市非,散落篇章在”暗示尽管人事变迁,但杨公的政绩和著作却流传下来。

诗中“外物固难必,清名竟安赖”表达了对杨公清廉名声的肯定,认为他的美名并非依赖于外在的物质,而是凭借其高尚品德赢得后人的敬仰。“孤亭右洲渚,斜日到冠佩”通过描绘杨公祠堂的景象,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

“飞翔栋宇回,滉荡波流对”运用对偶,形象地展现了杨公治下地方的安宁与活力。诗人继续描述对祠堂的修缮,“稍存楸梧高,大剪菰蒲秽”,象征着对杨公精神的维护和传承。“遗编访诸子,翠石补前废”则表达了对杨公遗著的珍视和整理。

最后,“吏民亦潸然,未替甘棠爱”以吏民的感伤之情,表达了对杨公的深深怀念,他们如同怀念甘棠树一样,怀念杨公的恩泽。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充分体现了苏辙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道德典范的推崇。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故濮阳太守赠光禄大夫王君正路挽词二首(其一)

落落承平佐,英英嗣世风。

芝兰托庭户,鸾鹄峙椅桐。

结客贤豪际,倾财缓急中。

悲伤闻故老,沦谢未衰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施崇宁寺马

南归闭门万事了,病卧常多起常少。

未用田间下泽车,何须枥上追风骠。

乡人记我少年日,滇马为致风前鸟。

三年伏枥人共怪,马不能言心可晓。

坐驰千里气蟠结,日食生刍空自笑。

主人自是箕颍人,谁复为送洮岷道。

支公惠眼识神骏,山下泉甘足芳草。

法流一洗百病消,翘足长鸣且忘老。

形式: 古风

春无雷

经冬无雪麦不死,秋雨过多深入土。

人言来岁定无麦,农父掉头笑不许。

清明雨足麦欣欣,旋敕奴婢修破囷。

大麦过期当半熟,小麦未晚犹十分。

东家西舍发陈积,十钱一饼犹难得。

向来天公不为人,市人半是沟中瘠。

前望麦熟一月期,老稚相劝聊忍饥。

谁令伏枕作寒热,囊中无钱谁肯医。

天公爱人何所吝,一春雨作雷不震。

雷声一起百妖除,病人起舞不须扶。

形式: 古风

春后望雪

秋雨仅熟禾,冬雪不掩块。

温风搜麦根,天意欲为害。

老农强推测,妄谓春当改。

三阳已换节,六出尚茫昧。

朝看扶桑暾,夜听土囊噫。

仓场久空竭,榆枣方伐卖。

丁夫病风热,孺子作疮疥。

无知此何辜,得罪彼有在。

造物伊谁憎,亦复自无奈。

慎勿翻雪海,冻馁无疆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