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中秋对月》由明代诗人王绂所作,描绘了中秋之夜诗人与客人的相聚,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活场景的勾勒,展现了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情冷暖。
首句“皎皎冰轮对客圆”,以“冰轮”比喻月亮,形象地描绘出中秋之夜明月高悬、皎洁如冰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清冷而明亮的基调。接着,“客心相对两堪怜”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与客人心中皆有难以言喻的哀愁,这种情感的共鸣在中秋佳节显得尤为强烈。
“清光此夜异常夜,狂兴近年非少年”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诗人感叹于今夜月色之特别,同时也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往日的豪情壮志不再,流露出岁月不待人的无奈与感慨。
下半部分转向对亲人的思念。“弟戍边城劳别梦,儿留乡井望归船”两句,通过兄弟远征边疆、孩子留守家乡的描述,展现了亲人分离的痛苦与思念之情。这种分离不仅限于空间上的距离,更包含了时间的漫长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后,“一家骨肉分三处,应共感怀多未眠”一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感慨于家庭成员分散各地,各自承受着分离的痛苦,即使在团圆的中秋之夜也无法入眠,表达了深沉的思念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色、人情世态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亲情、友情的深切感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联想等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动人,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中秋佳节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