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宋诗《咏芭蕉》由舒岳祥所作,通过对芭蕉的细腻描绘,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首句“虚明旱藕千丝透”,形象地刻画了芭蕉叶的透明质感和茎脉的纤细,犹如旱藕般清晰可见。接着,“清泠寒泉百脉来”形容了芭蕉叶上的露水,仿佛是从寒冷的泉水中汇聚而来,给人以清凉之感。
诗人进一步通过比喻表达情感:“绿烛怕烧先自障”,将芭蕉比作绿色的蜡烛,担心燃烧太快,所以叶子自我遮挡,寓意着时光易逝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青笺欲寄倩谁裁”,则借芭蕉叶的形态,表达了书信无人传递的寂寥,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正怜夜雨敲篷响”,诗人喜爱夜晚雨打芭蕉的声音,如同敲击船篷,增添了静谧的诗意。然而,“只恐秋风裂扇开”又流露出对秋风可能带来的叶片凋零的担忧,寓言人生的无常。
最后两句“月下徘徊清影动,却疑翠凤下瑶台”,在月光下,芭蕉的婆娑身影仿佛是凤凰降临于仙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传达出诗人对超凡脱俗之美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芭蕉为载体,既描绘了其外在形态,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宋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