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作是《洞仙歌》,出自北宋时期,作者吕直夫。从艺术风格和内涵来看,这是一首表达离别愁绪与对美好事物追慕的词章。
"征鞍带月,浓露沾襟袖。" 这两句设定了一个深夜行军的场景,战马上的鞍带上挂着明月,浓重的露水濡湿了衣襟和袖口。这种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情感氛围。
"马上轻衫峭寒透。" 这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寒意,诗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马背上感到彻骨的寒冷。这不仅是对环境温度的描写,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凄清。
"望翠峰深浅,忆着眉儿,腰肢袅,忍看风前细柳。" 这几句转向了对远方美好景致和所思之人的追念。翠绿的山峰在视野中显现出深邃与层次,诗人不禁想起那眉目如画之人,以及其腰肢袅娜的风姿。细柳随风摇曳,更是让人难以忍受离别之苦。
"别时频嘱付,早寄书来,能趁清明到家否。" 这里表达了对归期的急切和对书信传递情感的渴望。在古代,书信往返是沟通思念的主要方式,这里的“清明”指的是春季,也暗示了一种希望能在美好时节重逢之情。
"这言语,便梦里、也在心头,重相见、不知伊瘦我瘦。" 诗人表达了即使是在梦中与所思之人的对话,都如同真实发生过一般深刻。这一句强调了思念之深,连梦境都无法释怀。而“不知伊瘦我瘦”则是对两相思念双方是否都因此而消瘦的无奈感慨。
"纵百卉千花已离披,也趁得、酴醾牡丹时候。" 最后这几句诗人虽在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致,但心中仍旧是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挂念。即使是在美好的时节,也只愿意抓住那短暂的美好,与所爱之人共享。
总体来说,这首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和所思之人的无尽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