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一夕雨中登双溪叠嶂已而月出二首(其一)

州在三峰最上头,上头高处更高楼。

都将万壑千岩景,堆作双溪叠嶂秋。

晚雨才收山尽出,暮天似水月如流。

敬亭堪喜还堪恨,领得风光揽得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州城坐落在三峰之巅,峰顶之上还有更高的楼阁。
万千山谷和岩石的景色,被堆积成双溪重叠的山峦秋色。
傍晚的雨刚停,山峦全部显现出来,暮色中的天空像水,月亮如流水般流淌。
敬亭山令人欢喜又令人遗憾,它饱览了风光,也承载了人们的忧愁。

注释

州: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峰:山峰。
楼:高楼。
万壑:众多山谷。
千岩:无数岩石。
景:景色。
双溪:两条溪流。
叠嶂:重叠的山峦。
晚雨:傍晚的雨。
暮天:傍晚的天空。
似水:像水一样。
月如流:月亮如流水般移动。
敬亭:地名,指敬亭山。
堪喜:值得欢喜。
堪恨:令人遗憾。
领得:领略到。
风光:风景。
揽得:承受得起。
愁:忧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中秋前一夕雨中登双溪叠嶂已而月出二首·其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内心的喜悦。开篇“州在三峰最上头,上头高处更高楼”两句,设定了诗歌发生的空间背景,即位于山之巅的高楼,从这个高耸的地方可以俯瞰整个州域。

接下来的“都将万壑千岩景,堆作双溪叠嶂秋”两句,展示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高度评价,将所见之景比喻为由万壑、千岩组成的壮丽画卷,其中“堆作”一词生动地形象化了山峦层叠的雄伟。这里的“双溪叠嶂秋”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隐含着诗人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晚雨才收山尽出,暮天似水月如流”两句,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感。同时,“暮天似水月如流”的比喻,则增添了一份动态美和柔和之感。

最后,“敬亭堪喜还堪恨,领得风光揽得愁”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他在这座高楼上,不仅欣赏到了眼前的风景,同时也带着一份难以言说的忧愁。这里的“敬亭”指的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尊崇和喜悦,而“堪恨”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增添了诗歌的深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峦、溪流、雨后初晴等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在情感。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中秋前一夕携酒与子仁侄登多稼亭

月忽飞来堕我傍,我还飞入月中央。

如何桂树许多影,不隔冰轮些子光。

自古中秋多苦事,非风即雨断人肠。

醉来不信寒欺酒,露湿杯盘冻作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中秋前两日别刘彦纯彭仲庄于白马山下

匆匆离合梦非梦,续续谈谐眠不眠。

莫道对床容易著,试思分手几何年。

长亭更放金荷浅,后夜谁同璧月圆。

要得长随二三友,不知由我定由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其二)

无风无雨并无云,今岁中秋尽十分。

毕竟冰轮谁为转,碾穿玉宇不生痕。

坐看儿辈纷然饮,也遣先生半欲醺。

自是清樽负明月,不关明月负清樽。

形式: 七言律诗

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其一)

去年两浙浙西州,今夕南溪溪上头。

满著玻瓈一盆水,洗开玉镜十分秋。

病来不饮非无酒,老去追驩总是愁。

自笑独醒仍苦咏,枯肠雷转不禁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