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十朋在听到韩世忠将军退守丹阳的消息后所作,反映了当时战事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首联“逆虏纵横未剪齐,王师退保浙江西”,开篇即点明了敌军肆虐,朝廷军队被迫撤退至浙江西部的严峻局势。逆虏,指的是侵扰边疆的敌人;王师,指朝廷的军队。这两句描绘出一幅战争不断,国家动荡不安的画面。
颔联“羽书日报犹未息,戎捷远来何太稽”,紧承上联,进一步描述了战事的紧张与紧迫。羽书,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文书;戎捷,指军事胜利的消息。这两句表达了尽管每日都有紧急军报传来,但胜利的消息却迟迟未到,暗示了战局的复杂和艰难。
颈联“千里战云新鬼哭,满天阴雨夜乌啼”,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千里战云,形容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广阔的地域;新鬼哭,指战争中无辜生命的逝去;满天阴雨,夜乌啼,则是自然界的哀鸣,象征着人间的苦难与悲伤。
尾联“臂弓腰箭谁家子,竟日鸣鞭跃马蹄”,将目光转向战场上的士兵,通过“臂弓腰箭”这一细节,刻画出他们准备战斗的形象。“谁家子”则流露出对这些年轻战士命运的关切与同情。整句诗通过“竟日鸣鞭跃马蹄”的动态描写,展现了士兵们日夜备战的紧张状态,同时也蕴含了对他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
综观全诗,王十朋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宋时期战乱频仍的社会背景,以及普通民众和士兵在战争中的悲苦与坚韧。诗中既有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也有对英勇将士的敬仰,体现了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