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哭子点》,是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诗中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失去爱子后的悲痛与哀思。
首句“五岁养育恩,一朝随埃尘”开篇即道出了失去孩子的巨大痛苦,孩子五岁时便离世,如同瞬间消逝的尘埃,表达了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的感慨。
“琅琅读书声,在耳犹如新”与“哽哽临绝言,唤爷眉屡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回忆孩子生前的欢声笑语,后者则描绘了临终时的痛苦呼唤,展现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永痛卑栖邑,医脉非良真”表达了对未能治愈孩子疾病的深深遗憾,以及对失去孩子的永久之痛。
“微疾遽夭殇,吾家失麒麟”将孩子比作家中珍贵的麒麟,突显其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失去后的巨大损失。
“嗥天天莫知,拊地地不闻”通过呼天抢地的动作,表达了无法诉说的悲痛和绝望。
“泪迸睛欲枯,肠断鼻愈辛”形象地描绘了失去孩子的亲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泪水干涸,心肠断裂,鼻息酸楚。
“汝卧长夜台,我孤大梦身”将孩子比喻为长眠于黑暗中的灵魂,自己则成了孤独的梦游者,表达了失去孩子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后嗣复谁望,有车已摧轮”预示着家族的未来可能因失去孩子而黯淡无光,车辆的车轮已经损坏,暗示着家族的衰败。
“佳雏堕危巢,异芳零短春”将孩子比作落入危险境地的佳鸟,短暂的春天里凋零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黄泉无白日,青冢多愁云”描绘了孩子在黄泉路上的孤独和阴暗,青冢上笼罩着愁云,表达了对孩子的怀念和哀悼。
“哀弦写悲歌,吊汝冥漠魂”以哀伤的乐曲表达对孩子的思念之情,希望这悲伤的歌声能陪伴孩子冥界的灵魂。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失去孩子的悲痛与哀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亲情和时间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