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龙头觺觺鼎一足,左班文臣罪名六。
泣拜亲墓悬为图,忠孝者妻给象奴。
奴索钗钏意在酒,绐之使出挈家走。
淮清桥下水阴阴,呕血于石成观音。
何乃愁惨状,舁至夫祠屹相向。
魂兮魂兮罗刹矶,江豚拜浪鱼腹肥,亦有血痕红裹旧朝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悲壮的画面,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黄侍中观的场景及其背后的故事。
诗的开头以“龙头觺觺鼎一足”起笔,形象地描绘了黄侍中观的形状,仿佛一只缺了一足的怪兽,暗示其独特的地位或命运。接着,“左班文臣罪名六”一句,可能暗指黄侍中观与某些文官之间的关系,或是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纠葛。
“泣拜亲墓悬为图”描绘了黄侍中观内悬挂着一幅亲人墓地的画像,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怀念。接下来,“忠孝者妻给象奴”一句,可能是指黄侍中观内的某位女性角色,她因忠诚与孝顺而被赋予了象奴这样的身份,象征着她的高尚品德与牺牲精神。
“奴索钗钏意在酒,绐之使出挈家走”描述了黄侍中观内的一幕,一个奴仆试图通过索要财物来换取酒饮,并以此为借口让一家老小离开,暗示了黄侍中观内部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淮清桥下水阴阴,呕血于石成观音”这一句,将场景转移到了淮清桥下的阴暗水面,这里可能象征着黄侍中观内发生的悲剧。呕血于石上,最终形成了一尊观音像,既是对悲剧的纪念,也可能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体现,寓意着苦难中的救赎与希望。
“何乃愁惨状,舁至夫祠屹相向”进一步描绘了黄侍中观内人物的愁苦面容,他们被抬至夫祠,面对着彼此,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或悼念活动。
最后,“魂兮魂兮罗刹矶,江豚拜浪鱼腹肥,亦有血痕红裹旧朝衣”以罗刹矶、江豚、鱼腹等自然元素,以及红色的血痕,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哀伤的结尾。罗刹矶可能象征着黄侍中观的某种诅咒或不祥之地,江豚拜浪则可能是对黄侍中观内事件的一种隐喻,暗示着自然界的某种回应或警示。鱼腹肥大与红色的血痕,则可能象征着死亡、牺牲与历史的痕迹,与“旧朝衣”一起,构成了对过去辉煌与衰败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深刻地揭示了黄侍中观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复杂情感与历史记忆,展现了作者对人性、权力、忠诚、牺牲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不详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三人同榜五同居,白首同归识竟虚。
流涕无言偏伏鸩,隔墙何处忽呼猪。
后时不及修降表,前事谁能禁谤书。
到得狱门怀死友,须眉相见尚如初。
百万旌旗一夜摧,金陵王气渐寒灰。
天留铁汉居中坐,手挽燕军向北回。
雷电直教平地起,鱼龙不敢上城来。
全齐无恙屯淮去,南望遗民哭草莱。
小马俄闻脱胄亡,前驱又仆皂旗张。
龙腾天护云迷阵,虎殪宵惊羽饮梁。
负骨无儿归报母,收魂与父誓擒王。
突门馀恨城垂破,听得钲歌起战场。
英雄何以不冠巾,肯向团蕉老此身。
伏气山中如病虎,图形阁上亦祥麟。
诗吟北固僧宗泐,术授东吴道应真。
特地开科长取士,不知漏落几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