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一三六)

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

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

问道道不会,问佛佛不求。

子细推寻著,茫然一场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世间有一种人,漫无目的地漂泊,如同木头般不动声色。
他们说话无人能理解,还声称自己无所忧虑。
向道询问却不懂,向佛求助也不寻求解答。
仔细探究他们的内心,却发现一片迷茫,满心愁绪。

注释

一等流:一类人,指特殊群体。
悠悠:形容漫无目的或悠闲自在。
木头:比喻不动声色,缺乏情感反应。
无知解: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的言论。
百不忧:声称没有忧虑,但实际上可能言不由衷。
道不会:对道的理解不足。
佛不求:对佛教教义不主动寻求答案。
子细推寻:仔细探究。
茫然:困惑不解的样子。
愁:愁绪。

鉴赏

这首诗蕴含着深沉的哲思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一句,用“流”比喻世事的无常和连续性,而“悠悠似木头”则传达了一种静止与坚固的意象,这两者相辅相成,表达了诗人对世间变化与不变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这句中,“出语无知解”表现了诗人对于言语和理解的困惑和无奈,而“云我百不忧”则表明诗人面对这种困境时选择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不为世间的是非所动。

"问道道不会,问佛佛不求"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道与佛的探索过程中的一种放弃和无为的智慧。诗人既不追求对“道”的刻意理解,也不寄希望于佛教的救赎,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超脱。

最后,“子细推寻著,茫然一场愁”则是诗人在这种思索和放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忧虑。尽管他试图去细致地探究生命和宇宙的意义,但终究还是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这种无法言说的困惑和焦虑,构成了诗歌的最后情感基调。

整体而论,此诗通过对世事流转、语言理解、道佛探求等主题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以及对于生命真谛的一种无奈和放弃。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一三七)

董郎年少时,出入帝京里。

衫作嫩鹅黄,容仪画相似。

常骑踏雪马,拂拂红尘起。

观者满路傍,个是谁家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四○)

城北仲家翁,渠家多酒肉。

仲翁妇死时,吊客满堂屋。

仲翁自身亡,能无一人哭。

吃他杯脔者,何太冷心腹。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四一)

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

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

上贤读我诗,把著满面笑。

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四二)

自有悭惜人,我非悭惜辈。

衣单为舞穿,酒尽缘歌啐。

当取一腹饱,莫令两脚傫。

蓬蒿钻髑髅,此日君应悔。

形式: 古风 押[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