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清老画赞

说着便知姓名,见者谁不欢喜。

虽如自起自倒,要乃无此无彼。

冥冥三板缘中,随处逢场作戏。

欲问涅槃一路,头头只在这里。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俞清老画赞》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哲理思考,展现了对艺术与人生深刻的见解。

首句“说着便知姓名”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即不论其创作者是谁,只要作品本身足够出色,就能吸引并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灵。这不仅是对俞清老画作的赞美,也反映了艺术作品普遍具有的共通性与普适性。

“见者谁不欢喜”进一步强调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无论观者身份如何,都会被作品中的情感、意境或技艺所触动,产生共鸣,感到愉悦。这种情感的传递超越了个人差异,体现了艺术的普遍价值。

接下来的“虽如自起自倒,要乃无此无彼”,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艺术创作与人生体验相联系。这里的“自起自倒”可能象征着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创造与自我消解,而“无此无彼”则表达了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个体与客观世界的界限,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这种观点强调了艺术作品在表达人类共通情感与哲学思考时的独特地位。

“冥冥三板缘中,随处逢场作戏”则以更加抽象的方式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联。这里“三板缘”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缘分或命运的安排,而“逢场作戏”则暗示了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扮演与情境转换。这句话似乎在说,艺术创作与生活体验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它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不同的角色与方式展现人类情感与智慧的舞台。

最后,“欲问涅槃一路,头头只在这里”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涅槃是佛教中的概念,指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状态。这里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艺术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即艺术是否能引领人们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自由。答案似乎在于“头头只在这里”,意味着艺术与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与领悟,就能找到通往内心平静与解脱的道路。

综上所述,《俞清老画赞》不仅是对俞清老画作的赞美,更是对艺术、生活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它通过富有哲思的语言,鼓励人们在艺术与日常生活中寻找真我,体验生命的意义,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宝觉昕长老画赞

法云地中得度,慧炬光里法身。

在处淘金拣玉,随缘运筏通津。

偏解抽钉拔楔,更能因语识人。

且道有相无相,休云是真非真。

形式: 押[真]韵

寿宁宣老赞

石霜山中二虎,后世儿孙无数。

堂堂大为古佛,一身普照寰宇。

别出寿宁一枝,又作慈云法雨。

他时侍立坐边,往往呵佛骂祖。

形式: 六言诗 押[麌]韵

为僧作石菖蒲赞

叶磨数仞剑,惟有清风剪不断。

根乱一窝丝,缠定白云寒不散。

水无沙,石无苔,师乎一片心清哉。

形式: 古风

为人作真赞(其一)

王良不作,世绝麒麟。是可欺邪,岂无后人。

谁其似之,维烈武孙。武则似矣,而济以文。

气已万里,方尔就秣。风云其时,会如兔脱。

俨然是则,现居士身。幅巾白拂,无一点尘。

以无尘故,始终一如。显忠数功,固非两途。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