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十三)

众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脱。

众生若无我,已死应不活。

众生不了此,便听佛与夺。

我无我不二,四天王献钵。

形式: 古风 押[曷]韵

翻译

如果世间万物都有自我存在,我又怎能超度他们。
如果世间万物没有自我,那么已经死去的就不会再有生命。
如果众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只能任由佛祖给予或剥夺。
我没有我和非我的分别,四位天王还献上饭钵以示敬意。

注释

我:指个体的自我意识。
度脱:超度,解脱苦难。
无我:佛教理念,指超越自我中心的境界。
已死:指失去生命的状态。
活:生存,有生命力。
不了此:不了解这个道理。
佛与夺:佛祖给予或剥夺,指佛法的指引和裁决。
四天王:佛教中的四大天王,象征守护佛法的神祇。
献钵:献上饭碗,表示尊敬或供奉。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佛学思想与个人情怀的交织。首句“众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脱”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对众生的关切,强调了“我”与“众生”的密不可分,暗示了作者对于救赎世人的愿望与困境的认识。

接着,“众生若无我,已死应不活”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关系,如果没有个体的存在,整个世界将失去生命力,这里的“死”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消亡,更是精神和情感上的荒凉。

第三句“我无我不二,四天王献钵”显示出作者对佛教中“无我”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之敬仰。这里,“献钵”可能象征着一种精神层面的供养或是求索。

最后两句“众生不了此,便听佛与夺”则是对前述思想的总结,表达了一种对于众生的悲悯和对佛法的依赖,意味着在无法解决众生痛苦时,只能归于佛教的智慧寻求解脱。

整首诗通过深入人心的哲学思考和宗教情怀,展现了作者对于救世济人的宏伟理想与个体生命价值的探索。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十二)

李生坦荡荡,所见实奇哉。

问渠前世事,答我烧炭来。

炭成能然火,火过却成灰。

灰成即是土,随意立根栽。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九)

有一即有二,有三即有四。

一二三四五,有亦何妨事。

如火能烧手,要须方便智。

若未解传薪,何须学钻燧。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六)

人人有这个,这个没量大。

坐也坐不定,走也跳不过。

锯也解不断,锤也打不破。

作马便搭鞍,作牛便推磨。

若问无眼人,这个是甚么。

便遭伊缠绕,鬼窟里忍饿。

形式: 古风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五)

若言梦是空,觉后应无记。

若言梦非空,应有真实事。

燔烧阳自招,沈溺阴自致。

令汝尝惊魇,岂知安稳睡。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