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居六首(其六)

水国庵居最寂寥,世涂何事苦相招。

去村十里无行路,隔岸三家有断桥。

数点鸦声迎暮雨,一行鱼影涨春潮。

陈年佛法从教烂,岂是头陀懒折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水乡庵居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首句“水国庵居最寂寥”,直接点明了环境的静谧与孤独,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世涂何事苦相招”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纷扰的厌倦与逃避,以及对庵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去村十里无行路,隔岸三家有断桥”两句,通过具体的地理环境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庵居的偏远与孤绝感。同时,也暗示了与外界的隔绝,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与世隔绝的状态。

“数点鸦声迎暮雨,一行鱼影涨春潮”描绘了一幅动态的自然景象,鸦声与鱼影在雨中和春潮中显现,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活力。这种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与庵居的寂静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最后,“陈年佛法从教烂,岂是头陀懒折腰”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坚持与深入理解,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这里的“陈年佛法”不仅指佛教教义的古老与深邃,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而“岂是头陀懒折腰”则表明了诗人并非因懒惰而放弃修行,而是对庵居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庵居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自然、佛法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廛居十首

足迹无端遍海涯,现成山水不堪誇。

市廛既可藏吾锡,城郭何妨著我家。

四壁虚明连栋月,数株红白过墙花。

见闻不假存方便,只么随缘遣岁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沈王题真际亭

高亭结构标真际,体共云林一样閒。

山势倚天忘突兀,水声投涧自潺湲。

伽陀迥出言词外,海印高悬宇宙间。

伫看凭阑人独醒,又添公案入禅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双髻峰有怀

双髻云深古道危,不来夜半叩柴扉。

六年底事成遗恨,寂寞空山啼子规。

形式: 七言绝句

次韵酬李仲思宰相

晴云万叠裹群山,厓瀑千寻落树间。

定里惊传王驾至,祇应来夺老僧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