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
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
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佛教寺庙景象,通过对建筑、自然环境和宗教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神圣的空间。诗中运用了鲜明的意象,如“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等,将读者带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首两句,“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通过对寺庙建筑和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香门”指的是寺庙的大门,这里“接巨垒”,形象地表达了寺庙雄伟壮观的特点。紧接着,“画角间清钟”则是对佛教仪式中常见的钟声进行描绘,通过“画角”一词,增添了一份精致与静谧。
接下来的两句,“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北固一何峭”可能是在形容寺庙所处的地势险要,而“西僧多此逢”则是说很多来自西域的僧侣在这个地方修行或朝拜,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交汇点,也是一个宗教文化交流的场所。
中间两句,“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展现了一个辽阔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天垂无际海”是对广阔天空与海洋的描绘,而“云白久晴峰”则突出了山峰在晴朗天气下的宁静与纯净,给人一种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的感觉。
最后两句,“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旦暮然灯外”可能是在描绘寺庙中僧侣晨昏定省时的宁静场景,而“涛头振蛰龙”则是对水流声响和山石间隐藏的生机进行的隐喻,通过这种动态而又神秘的描写,强化了诗歌的意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寺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美,也反映出佛教文化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是一首集宁静、肃穆与壮丽于一体的佳作。
不详
唐代晚期诗人。舒州(今安徽桐城。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常寂常居常寂里,年年月月是空空。
阶前未放岩根断,屋下长教海眼通。
本为入来寻佛窟,不期行处踏龙宫。
他时忆著堪图画,一朵云山二水中。
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
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
蜩沾高雨断,鸟遇夕岚沈。
此地良宵月,秋怀隔楚砧。
仙鹤曾鸣处,泉兼半井苔。
直峰抛影入,片月泻光来。
潋滟侵颜冷,深沉慰眼开。
何因值舟顶,满汲石瓶回。
佩墨县兼清,约关西近城。
三峰岂不重,厚地戴犹轻。
雪筱欹难直,风泉喷易横。
须知高枕外,长是劝民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