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楼台高耸入中天,压破寒山数亩烟。
永日松栏幽鸟语,半空岩石老僧禅。
窗临樛木排深涧,檐拂长萝下翠颠。
野客每来何所得,一声秋磬似相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开篇“楼台高耸入中天,压破寒山数亩烟”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庐山上化成寺雄伟的建筑和它在自然环境中的融合,楼台似乎要触及天际,其宏大之势压迫着周围的山峰,连同山上的薄雾也被其所笼罩。
紧接着,“永日松栏幽鸟语,半空岩石老僧禅”两句,以永恒不变的阳光照射下的松树栏杆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图景。这里的“幽鸟语”传递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声音,而“半空岩石老僧禅”则塑造了一个超脱尘世、心境宁静的僧人形象,通过他们在半空中的岩石上修炼禅定的情景,增添了一份出世间的佛教氛围。
第三句“窗临樛木排深涧”中,“樛木”通常指的是竹子,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寺庙周围环境的绿色和生长状态。“檐拂长萝下翠颠”则继续描绘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檐(屋檐)轻拂着长长的藤蔓(长萝),在下方形成了一片翠绿的景致。
最后,“野客每来何所得,一声秋磬似相便”两句,表达了游人到此,除了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外,还能听到那清脆如同老友问候的一声秋磬(一种打击乐器,用来标志时间或召集僧众)的声音。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上化成寺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的完美结合,以及诗人对于这种环境中所蕴含的禅意和哲思的深刻领悟。
不详
修篁簇径出林椒,可与游人避俗嚣。
曲槛隔花安笔砚,小窗延月伴箪瓢。
红藤引蔓移山豆,绿叶分葩植水蕉。
到此每怜清气别,可堪寒夜雨潇潇。
巨石何年琢,为盆势莫裁。
圆疑通泽国,深可并天台。
法水长时满,青莲向日开。
无人知此喻,寂寞首空回。
碧草芊绵十洞春,青苍寒叠五溪云。
山萦乳窦层层秀,路隔桃花处处分。
苔径竹深迷鹤迹,石坛松古漏星文。
通宵回想尘寰事,好结茅茨向水滨。
玉兔朝天去不回,空馀露井荐晨杯。
屋铃不语湖如掌,无复凌空逸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