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八十五首(其五十五)

雨?寒食,日酝清明。三三两两,呼唤踏青。

禅家流无处著幽情,倒卓乌藤倚石屏,闲听岩前杜宇一声声。

形式: 偈颂

翻译

雨后寒食节,清明临近天气晴朗。
三三两两的人们结伴出行,去踏青游玩。

注释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天,禁烟火以祭祖。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扫墓祭祖,春游踏青。
三三两两:形容人数不多,稀稀落落的样子。
呼唤踏青:人们互相招呼一起去户外春游。
禅家流:指佛教禅宗的修行方式或氛围。
幽情:深沉而微妙的情感,这里可能指禅修者的心境。
倒卓:倒挂或倚靠的意思,形容人悠闲地倚着。
乌藤:一种藤蔓植物,常用于制作家具或装饰,这里可能指藤椅。
石屏:石头制成的屏风,可能是山石或室内装饰。
闲听:静静地聆听。
岩前杜宇:杜鹃鸟,古人常以其叫声象征悲苦或春天的到来。
一声声:连续不断的叫声,强调声音的持续性。

鉴赏

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偈颂,以清明时节的雨和寒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雨?寒食,日酝清明",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春雨绵绵、清明祭祖的节日氛围。"三三两两,呼唤踏青",生动地展现了人们结伴出游、欣赏春光的习俗。

诗人以禅家的视角来表达情感,"禅家流无处著幽情",流露出超脱世俗、淡泊心境的禅意。接下来的"倒卓乌藤倚石屏",描绘了僧人悠闲地倚靠在石屏上,形象地传达出一种闲适与自在。最后,"闲听岩前杜宇一声声",以杜鹃鸟的啼鸣声作为结尾,增添了山林间的自然韵律,寓含着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深感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禅宗的内省,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民俗风情以及禅者的内心世界,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收录诗词(151)

释妙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八十五首(其五十四)

小姑将彩对花缝,半是深青半是红。

被贼一时偷去了,浑家空自暗搥胸。

形式: 偈颂

偈颂八十五首(其五十三)

我有一机,觌面提持。

如击金石,如奏埙篪,不是知音谁共知。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颂八十五首(其五十二)

庭前新吐一花红,袭袭馨香醉蜜蜂。

公子见来情兴动,倒吹玉笛弄春风。

形式: 偈颂

偈颂八十五首(其五十)

宽用工,急著限。是也刬,非也刬。

顶?忽然突出眼,圈圈圞圞,一似古殿里壁角落头破灯盏。

形式: 偈颂 押[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