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牧牛去》描绘了牧童与牛之间的日常互动,以及牧童对牛的深厚情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牧童在山间劳作的艰辛与对牛的悉心照料。
“牧牛去,千山复万山。” 开篇即以壮阔的山景引入,牧童带着牛群穿梭于连绵起伏的山脉之间,画面充满了自然的野趣和生活的朴实。
“上山日出愁起晚,下山日入苦行难。” 描述了牧童在山上劳作的不易,清晨赶牛上山时太阳尚未升起,夜晚赶牛下山时天色已暗,日复一日的劳作让人心生疲惫。
“手中鸲鹆牛伴侣,养来多日能人语。” 牧童与牛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鸲鹆(一种鸟)在这里象征着牛的伴侣,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牛甚至能学会说话,这既是对牛智慧的赞美,也是牧童与牛之间默契的体现。
“纵牛不牵绳自垂,听他行食母苦之。” 牧童对牛的信任达到了极点,即使不牵绳索,牛也会自行遵循牧童的意愿,寻找食物,照顾自己的母亲。这种自由与信任,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写照。
“欲归尚忧牛不饱,更近前溪多水草。” 在返回的路上,牧童仍担心牛是否吃饱,于是选择靠近溪边,那里水草丰美,可以为牛提供充足的食物。这份对牛的关怀,体现了牧童的责任感和爱心。
“但愿年年牛尽肥,主翁足食身足衣。” 最后,牧童表达了对牛健康成长的祝愿,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和主人能够过上富足生活的愿望,体现了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想。
整首诗通过牧童与牛的故事,展现了元代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