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去题袁庆远经历所藏画

牧牛去,千山复万山。

上山日出愁起晚,下山日入苦行难。

手中鸲鹆牛伴侣,养来多日能人语。

纵牛不牵绳自垂,听他行食母苦之。

欲归尚忧牛不饱,更近前溪多水草。

但愿年年牛尽肥,主翁足食身足衣。

农家养牛国所赖,恶少城中杀牛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牧牛去》描绘了牧童与牛之间的日常互动,以及牧童对牛的深厚情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牧童在山间劳作的艰辛与对牛的悉心照料。

“牧牛去,千山复万山。” 开篇即以壮阔的山景引入,牧童带着牛群穿梭于连绵起伏的山脉之间,画面充满了自然的野趣和生活的朴实。

“上山日出愁起晚,下山日入苦行难。” 描述了牧童在山上劳作的不易,清晨赶牛上山时太阳尚未升起,夜晚赶牛下山时天色已暗,日复一日的劳作让人心生疲惫。

“手中鸲鹆牛伴侣,养来多日能人语。” 牧童与牛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鸲鹆(一种鸟)在这里象征着牛的伴侣,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牛甚至能学会说话,这既是对牛智慧的赞美,也是牧童与牛之间默契的体现。

“纵牛不牵绳自垂,听他行食母苦之。” 牧童对牛的信任达到了极点,即使不牵绳索,牛也会自行遵循牧童的意愿,寻找食物,照顾自己的母亲。这种自由与信任,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写照。

“欲归尚忧牛不饱,更近前溪多水草。” 在返回的路上,牧童仍担心牛是否吃饱,于是选择靠近溪边,那里水草丰美,可以为牛提供充足的食物。这份对牛的关怀,体现了牧童的责任感和爱心。

“但愿年年牛尽肥,主翁足食身足衣。” 最后,牧童表达了对牛健康成长的祝愿,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和主人能够过上富足生活的愿望,体现了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想。

整首诗通过牧童与牛的故事,展现了元代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收录诗词(300)

傅若金(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汝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 籍贯: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
  • 生卒年:1303—1342

相关古诗词

用王著作见寄韵奉题其所寓听竹轩

王家好种青琅玕,四壁秋声生夏寒。

朝回每独风前立,客至时同烟际看。

北窗数竿最幽胜,满耳萧萧客尘净。

截管休将学凤鸣,世间古曲无人听。

形式: 古风

徐州

断山数里见浮屠,水树微茫映日疏。

舟楫遍经危石过,人烟稍近白云居。

朱陈县远思遗俗,楚汉台荒想故墟。

万古风帆自来往,新诗吟罢独踌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湘中李从事赴郴幕

长沙上游山水窟,郴阳自古说名邦。

天围翠岳连三楚,地合清湘赴九江。

归去收书经石室,坐来拄版对云窗。

西风惨淡都门别,莫爱青楼倒玉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出郭

晴光缥缈汎青春,远色氤氲动紫尘。

出郭自因芳意早,寻溪兼得野情新。

花边古寺翔金爵,树底高坟卧石麟。

却倚层丘望城阙,上方云气绕龙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