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大士游方兴尽回,家山风月绝尘埃。
杖头多少闲田地,挑取华严入岭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大士(可能指得道高僧)游历完毕返回家乡的情景。"家山风月绝尘埃"一句,通过赞美家乡的山水风月,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超脱。"杖头多少闲田地"暗示了大士手中所持的或许象征着禅意或修行的拐杖,杖头的田地则象征着他内心的富足与闲适。最后,"挑取华严入岭来"中的"华严"可能指的是佛教经典《华严经》,大士带着这份智慧之光,如同挑灯入山,准备在静谧的岭上继续他的修行或传播佛法。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对禅修生活的赞美和对精神归宿的追求。
不详
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于书法,造诣亦颇深。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由是观之,其书法出神入化,可谓高妙矣
旧时饶措大,今日壁头陀。
为问安心法,禅儒较几何。
示我超然句,能令滞念开。
盍移瑞岩刹,为我入城来。
今年不及去年秋,十顷曾无半亩收。
好雨早随人意足,即今何地不油油。
孺子无心作聘君,使君悬榻意何勤。
世人不道芳荪好,可是清香不远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