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李时升题竹卷

世间红紫曾不顾,日日坐对江南趣。

是谁霜尖扫墨花,夺取造化归纤素。

凿得怪石湖之幽,湖波有神神亦愁。

寒拥苍鳞千叠浪,昼滴清岚万顷秋。

上有数竿直如指,缥缈一枝堕还起。

青悬沧海珊瑚钩,彩弄丹山凤凰尾。

我今见此双眼新,风尘骑马是何人。

秋来明月当空夜,不减潇湘染泪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描绘了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态与气质,展现了竹子坚韧、高洁的品格。开篇“世间红紫曾不顾,日日坐对江南趣”,诗人以对比手法,突出竹子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趣味。接着,“霜尖扫墨花,夺取造化归纤素”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竹叶在霜雪中呈现出的墨色,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画笔,将造化的美丽凝聚于纤细的竹叶之中。

“凿得怪石湖之幽,湖波有神神亦愁”两句,通过怪石与湖水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险峻与独特。接下来,“寒拥苍鳞千叠浪,昼滴清岚万顷秋”则进一步渲染了竹子所处环境的壮丽与生机,无论是寒冷中的波浪还是秋日里的清岚,都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上有数竿直如指,缥缈一枝堕还起”描绘了竹子的挺拔与灵动,即使是在风中摇曳,也依然保持着其坚毅的姿态。“青悬沧海珊瑚钩,彩弄丹山凤凰尾”则是对竹子色彩与形态的赞美,将其比作海洋中的珊瑚和山间的凤凰,形象地展示了竹子的美丽与高贵。

最后,“我今见此双眼新,风尘骑马是何人”表达了诗人见到如此美景后的震撼与感慨,同时也引出了对观者身份的疑问,似乎在询问:在这样的美景面前,骑着马穿越风尘的人,是否也能停下脚步,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秋来明月当空夜,不减潇湘染泪筠”则以秋夜明月与潇湘竹林的典故,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坚韧、高洁品质的赞美与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收录诗词(109)

王云凤(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霸陵缱绻卷用晦弟价俨举人

山巑岏,水潺湲。送子千里道,别易会应难。

酒罢更复酌,尽此杯中欢。

丈夫四方志未了,黄鹄一举天地小。

相逢未可卜何年,后夜月明梦相绕。

形式: 古风

商州道次邃庵先生山中吟韵

风叶萧萧点乱山,愁人到此一开颜。

云深日暮有柴关,稚子林间驱犊出,老翁涧底负冰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过铁山歌

晓离青泥岭,暮度仙人关。

上如曳壁蜗垂涎,下如窜莽雉束翰。

曾闻阴平与三峡,舟车往往为摧残。

入蜀大抵无坦途,此地令人毛骨寒。

悬崖峭壁扼深谷,枯松怪石生其间。

魂惊目眩人蚁附,手扪足缩成盘跚。

古塞白骨几千载,野翁指点嗟复叹。

金人既入和尚原,又报百万开铁山。

漫倚河池蜀门户,要知捍蔽须长安。

阴风忽自远壑起,随奔雨雪千万里。

行人半载衣裳单,还胜樵夫冻欲死。

须臾雪霁云亦无,片月当空去人咫。

赵抃元非宰相才,七度过此徒劳哉。

新法可罢即当罢,如何却待安石来。

中原都无用武地,益州一隅非上计。

木牛流马竟何功,道险英雄难用智。

吁嗟纷纷不足数,我独有怀怀杜甫。

携家冻饥白水峡,犹自清歌无所苦,眼底荣华视如土。

形式: 古风

毕郢原

我昔过北邙,春云暗夕阳。

今来渡渭水,黄叶秋风里。

洛阳骑走咸阳道,客头未白心欲老。

秦锢南山汉为墓,望里累累总烟雾。

文王庙古不锁门,驱车愁山毕郢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