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其四)柘湖

柘土久陷没,千里嗟水滨。

不复吴盐邑,空有秦女神。

浩荡吞海日,旷阔迷天津。

扁舟谁能往,旦暮逢渔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长久以来,柘土沉没在水中,感叹千里之外都是水边之地。
昔日繁华的吴盐产地已不再,只剩秦地的女神传说。
大海广阔无垠,连日月都能吞没,天津(古代地名)的景色令人迷茫。
在这浩渺的大海上,谁能驾着小船前往?只能早晚期待遇见渔人。

注释

柘土:古代地名,可能指柘木生长的地方。
陷没:沉没,消失。
水滨:水边,河边。
吴盐邑:古代吴国的盐产地。
秦女神:可能指传说中的秦地女神,代表古老的文化或遗迹。
浩荡:形容水势或空间广大。
吞海日:形容海面宽广,仿佛能吞噬太阳。
旷阔:空旷开阔。
天津: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天津附近。
扁舟:小船。
旦暮:早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其四)柘湖》。诗中,柘湖被描绘为一个久已沉没的古老之地,如今淹没在千里之外的水边,曾经的吴地盐业繁荣不再,只剩下了传说中的秦地女神。湖面广阔无垠,仿佛能吞没大海之日,景象壮丽而空旷,让人迷失在天津般的辽阔之中。诗人感叹,这样的大湖,即使有小舟之人,又能有多少人敢于前往探索呢?他们只能在早晚间偶遇打渔的渔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孤独感。整体上,此诗以湖水的浩渺和历史的沧桑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过往文明的追忆。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五)秦始皇驰道通吴城

秦帝观沧海,劳人何得脩。

石桥虹霓断,驰道鹿麋游。

车辙久已没,马迹亦无留。

骊山宝衣尽,万古空冢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一)顾亭林

乡林空林木,不见古人居。

犹寻古人迹,更与古人疏。

昔为贤豪里,今作魑魅墟。

湖边夜夜月,光彩波上馀。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二)寒穴

山头寒泉穴,净若镜面平。

熨齿敲冰冷,贮瓶微玉声。

傍有野鹿迹,上啼林鸟清。

何由一往挹,况复方病醒。

形式: 古风

依韵和晏相公

微生守贱贫,文字出肝胆。

一为清颍行,物象颇所览。

泊舟寒潭阴,野兴入秋菼。

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

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方将挹溟海,器小已潋滟。

广流不拒细,愧抱独慊慊。

疲马去轩时,恋嘶刍秣减。

兹继周南篇,短桡宁及舰。

试知不自量,感涕屡挥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