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定陵寺

古塔荒台出禁墙,磬声初尽漏声长。

云生紫殿幡花湿,月照青山松柏香。

禅室夜闻风过竹,奠筵朝启露沾裳。

谁悟威灵同寂灭,更堪砧杵发昭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古老的佛塔矗立在荒废的高台上,宫禁的围墙内钟声刚停,漏壶的滴水声却绵长不绝。
云气升腾在紫色的宫殿中,湿润了飘动的幡花,月光洒满青山,松柏散发着清香。
禅房的夜晚,只听见风吹过竹林的声音,清晨的祭奠仪式上,衣裳被露水打湿。
谁能领悟到神灵的威严与寂静同样消亡,更何况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在昭阳宫中回荡。

注释

古塔:年代久远的佛塔。
荒台:荒废的高台。
禁墙:宫禁的围墙。
磬声:佛教仪式中的敲击乐器声音。
漏声:古代计时器漏壶滴水的声音。
云生紫殿:云雾缭绕在宫殿之上。
幡花:寺庙中装饰的旗帜和花朵。
青山:指山峰青翠的山。
禅室:僧人打坐修行的地方。
奠筵:祭祀时摆放祭品的桌子。
露沾裳:露水打湿了衣服。
威灵:神灵的威严。
寂灭: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的消亡。
昭阳:古代宫殿名,此处代指皇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古朴的画面,充满了对佛教禅修生活的描写和赞美。开头两句“古塔荒台出禁墙,磬声初尽漏声长”设置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背景,古老的塔台在废弃的城墙中露出来,远处传来了磬石敲击的声音,而钟声刚好结束,接着是悠长的漏水声,这里既有物质文明的遗迹,也有自然界的节律。

第三句“云生紫殿幡花湿,月照青山松柏香”则描绘了一幅天然与人造和谐共存的画面。紫色的殿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而幡花(可能是指佛教中的经幡)因露水而湿润;夜幕降临,明月照耀着青翠的山峦以及松树和柏树散发出的清香。

第四句“禅室夜闻风过竹”深入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空灵之境。夜晚,在禅房中,只能听到风穿梭于竹叶之间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第五句“奠筵朝启露沾裳”则转向日常生活的描写。早晨,诗人在简陋的床褥上起身,衣裳因露水而湿透,这一幕展现了禅者的简单与自然。

最后两句“谁悟威灵同寂灭,更堪砧杵发昭阳”表达了一种对佛法深入理解和修行的赞叹。诗人提到,能够领悟到“威灵”(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智慧与精神力量)与“寂灭”(即涅槃,佛教中指达到最高境界的状态)的同一境界,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精神挑战,而能够不断敲击木鱼(砧杵),发扬光大(昭阳),则是对修行者的极高赞誉。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佛教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禅宗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平静与宁谧。

收录诗词(337)

卢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 字:允言
  • 籍贯: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 生卒年:739年—799年

相关古诗词

宿澄上人院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寄郑七纲

小来落托复迍邅,一辱君知二十年。

舍去形骸容傲慢,引随兄弟共团圆。

羁游不定同云聚,薄宦相萦若网牵。

他日吴公如记问,愿将黄绶比青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赠畅当山居

古村荒石路,岁晏独言归。

山雪厚三尺,社榆粗十围。

虬龙宁守蛰,鸾鹤岂矜飞。

君子固安分,毋听劳者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得耿湋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兵部苗员外发秘省李校书端相次倾逝潞府崔功曹峒长林司空丞曙俱谪远方余以摇落之时对书增叹因呈河中郑仓曹畅参军昆季

鬓似衰蓬心似灰,惊悲相集老相催。

故友九泉留语别,逐臣千里寄书来。

尘容带病何堪问,泪眼逢秋不喜开。

幸接野居宜屣步,冀君清夜一申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