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满城风雨霍然开,不负登临亦快哉。
时俗半无乌帽堕,世情那有白衣来。
且沽薄酒酬佳节,欲赋新诗愧短才。
折得黄花簪两鬓,任渠两鬓自毰毸。
此诗描绘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深刻体会。首句“满城风雨霍然开”写出了天气突变,风雨交加,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动荡的氛围,可能暗喻着当时社会的混乱与动荡。
接着,“不负登临亦快哉”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对眼前景象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份豁达。然而紧接而来的“时俗半无乌帽堕,世情那有白衣来”却透露出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与哀叹——“乌帽”和“白衣”在古代常象征着纯洁或忠诚,但在诗人眼中,这种美好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反映了诗人的悲观情绪。
中间两句“且沽薄酒酬佳节,欲赋新诗愧短才”则流露出诗人面对佳节的庆祝心情和文学创作上的自谦之意。重阳节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气,民众往往会在这一天饮用菊花酒以驱邪避瘟疫,但诗人的心境却更多地是在感慨中寻找寄托。
最后,“折得黄花簪两鬓,任渠两鬓自毰毸”则写出了诗人采撷菊花戴在头上的情景。黄花常象征着高洁和孤独,而“任其自然”的态度,也许是诗人内心对于世事的无奈与释然。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个人的情感波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自然景物中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一种独特方式。
不详
西风凄紧未成霜,拄杖横拖访紫阳。
绕郭溪山千古胜,泛杯萸菊一时香。
鬓边有雪身还健,笔底无尘句不狂。
佳节直须拚酩酊,浑如仙在白云乡。
天教滕六下良宵,恰值人间正颂椒。
万屋高低皆玉洁,四山远迩绝尘嚣。
苍髯铁面亦华发,直节虚心也折腰。
可惜梅花无觅处,祇应低亚小溪桥。
岁已云除四日春,正嗟无雪慰农心。
重衾夜觉十分冷,平地朝看一尺深。
剡曲舟虽无月载,灞桥景更有谁吟。
今宵拚饮椒花酒,醉后烹茶自赏音。
自怜双鬓已星星,书剑无成老此生。
愿识荆州轻万户,要令和璧重连城。
敲推风月诗随兴,模写江山笔代耕。
闻道珠玑囊拍塞,愿分颗粒振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