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日雷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半夜时分,坤宫传来雷声,蛰伏的生物家花房已开始苏醒。
野外广阔,风大蜡烛被吹熄,闪电照亮雨夜,雨点猛烈敲打着窗户。
瞬间之间,草木仿佛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是寒冷与温暖交替的气候所催促的。
只有石龟和木雁静止不动,它们坚守原地,任凭春天的到来。

注释

坤宫:中国古代八卦之一,代表地,这里指大地。
雷:自然界的雷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蛰户:冬眠的动物或植物。
花房:指花朵盛开的地方。
野阔:野外空旷。
风高:风力较大。
电明:闪电照亮。
雨急:雨势急促。
寒暄:气温变化,寒冷转暖。
气候催:气候的变化促使万物复苏。
石龟:长寿的象征,常被当作吉祥物。
木雁: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忠诚或守信。
守株:寓言中的故事,比喻固守旧法,不知变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惊蛰日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气候变化的生动场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雷”这一意象,开篇即以“坤宫半夜一声雷”揭示惊蛰之日的到来,这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信号,也预示着季节的变换和生命力的觉醒。

其后,“蛰户花房晓已开”则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蛰虫从冬眠中唤醒,而花房中的植物也随之开放,这是生机勃勃的写照。紧接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一句,则通过强烈的自然现象,如狂风、闪电和倾盆大雨,形象地表现了惊蛰时节气候的多变与剧烈。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这两句诗,不仅描写了春天气候变化给自然界带来的影响,也表达了生命力在季节更迭中被唤醒的情景。这里的“顿然”一词,用来形容草木之精神的突然改变,增添了一种生机勃发的感觉。

最后,“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则是对那些坚守不变的生物的一种赞美。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突显出在万象更新之时,那些固守本分、不随外界变化而改变的事物,其坚定与宁静仿佛超然于世俗之上。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惊蛰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不仅展现了春天气候的多变,更表现了生命力在季节更迭中的觉醒与坚守。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授时历以丁未为一岁(其一)

仇山村叟始生辰,六帙平头又见春。

检历今年交一岁,乘槎有日到三神。

文章翰墨聊从好,富贵功名莫认真。

且醉市桥新熟酒,红梅花插白纶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授时历以丁未为一岁(其二)

一从妻子累心身,役役劳劳春复春。

苦被长贫难择禄,宁甘渐老不如人。

广文冷坐非无饭,张翰思归岂为莼。

莫问当初弧矢事,祗今笔砚亦生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敝车

汝自骑高马,予宁坐敝车。

功名输俊茂,天地著迂疏。

漫说痴人梦,仍看后世书。

谪仙酒楼在,不醉欲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晦日携幼湖上

葛岭苏堤昼寂然,东风吹我过湖船。

江山信美无人会,儿女情多只自怜。

柳色染匀春淡荡,杨花落尽日暄妍。

麦秋天气浑如此,却笑征衫未脱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