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太平勤禅师

铁石咽喉,吞栗棘蓬于白云山下。

风霜号令,示金刚圈于皖伯台前。

十年据坐道场,四海喧腾声价。

无佛法可说,有公桉须行。望风何多,一进一退。

稽首赞扬,得罪得罪。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铁石咽喉”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太平勤禅师坚韧不拔的性格与坚定的意志。接下来,“吞栗棘蓬于白云山下”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禅师在艰苦环境中修行的毅力比作吞食尖锐的栗子和棘蓬,生动展现了其修行的艰辛与决心。

“风霜号令,示金刚圈于皖伯台前”则进一步刻画了禅师面对外界严酷环境时的从容与坚定,如同金刚般不可动摇。这里的“风霜号令”象征着外界的挑战与压力,“金刚圈”则是禅师内心力量的象征,显示了他不仅能在逆境中坚守自我,还能以强大的内心力量影响他人。

“十年据坐道场,四海喧腾声价”描述了禅师长时间的修行与教化,使得他的名声远播四方,影响深远。这不仅是对禅师修行成就的认可,也体现了其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无佛法可说,有公桉须行”表明禅师在佛法的追求上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现佛法的精神,无论是处理宗教事务还是世俗问题,都能以佛法的智慧来指导行动。

“望风何多,一进一退”则反映了禅师在修行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与反思,既有前进的勇气,也有后退的智慧,这是一种深邃的修行境界。

最后,“稽首赞扬,得罪得罪”表达了对禅师的尊敬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提醒人们,对于伟大的人物或成就,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避免过度崇拜或误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太平勤禅师在修行与教化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其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是对一位伟大禅师的崇高颂扬。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师自作真赞(其一)

锥扎不入,顽皮太煞。自无一文,随方买卖。

淮田神州,酬还宿债。

形式:

师自作真赞(其二)

溃散百骸从龌龊,一长灵物熟知音。

银蟾不落清江里,坐对黄花秋已深。

形式: 押[侵]韵

师自作真赞(其三)

镜中电影急观瞻,水底灯毬休把捉。

忘言要辨此时机,万里清秋看一鹗。

形式:

师自作真赞(其四)

南海之滨,兔生两角。幕阜之顶,硗硗确确。

从十年游,脚跟皴剥。讨甚机锋,七错八错。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