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自作真赞(其二)

溃散百骸从龌龊,一长灵物熟知音。

银蟾不落清江里,坐对黄花秋已深。

形式: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以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首句“溃散百骸从龌龊”,形象地描绘了个体在世俗中的挣扎与沉沦,仿佛百骸溃散,无法摆脱污浊的环境。接着,“一长灵物熟知音”一句,转而指向内心的觉醒与纯净,暗示着有一股超脱的力量或智慧,能够理解并引领心灵走向更高尚的境界。

“银蟾不落清江里”运用了月亮(银蟾)与清澈江水的意象,象征着高洁与纯净,同时也暗含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月亮虽美,却难以触及,如同理想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实现。最后,“坐对黄花秋已深”则以秋天的菊花为载体,菊花在秋风中傲然绽放,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对美好事物的坚守。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即使面对严酷的环境,也要保持内心的高洁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探讨了个体在世俗与理想之间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在困境中保持自我,追求精神的纯净与高雅。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师自作真赞(其三)

镜中电影急观瞻,水底灯毬休把捉。

忘言要辨此时机,万里清秋看一鹗。

形式:

师自作真赞(其四)

南海之滨,兔生两角。幕阜之顶,硗硗确确。

从十年游,脚跟皴剥。讨甚机锋,七错八错。

形式:

师自作真赞(其五)

铁牛奔入玉麟队,自古无双今一对。

脱体堂堂呈似伊,有眼无口如何会。

形式:

师自作真赞(其六)

曾戴花冠入东鲁,又携角杖到西乾。

恶嫌黄檗无多子,笑许韶阳烂漫禅。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