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长溪如白虹,分走荆霅派。

具区纳群流,襟带三郡界。

太虚混鸿蒙,元气流沆瀣。

初疑溟渤宽,稍觉云梦隘。

茫茫雁飞迟,飒飒帆度快。

雨来鼍报鸣,风起鸥惊迈。

神龙作渊都,岂复数鳞介。

珠光照水府,不受白日晒。

朝看炮车云,云浪动澎湃。

声吹地将浮,势击山欲坏。

黄头虽轻生,捩柁不敢懈。

有时湛明镜,峰吐青几块。

烟中树若莎,波上舟如芥。

渔就沙岸炊,客来水祠拜。

震泽思禹功,夫椒记吴败。

白鱼逢夏出,黄柑待秋卖。

我性好游观,夙负云水债。

欲寻鸱夷舸,不顾涉险戒。

人生亦何为,世故自拘械。

万事风飘花,百年露垂照。

何当叩林屋,秉炬访仙怪。

试探不死方,为人起疴瘵。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高启的《太湖》描绘了太湖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中以长溪比喻太湖的广阔,将其比作白虹,展现了湖水的清澈与深远。"具区纳群流,襟带三郡界"写出了太湖的地理位置,如同大襟带连着三个郡的边界,包容万象。

诗人通过描绘雁飞迟、帆度快等景象,表现出太湖的辽阔与宁静,以及风雨变化中的生动。"神龙作渊都"象征着太湖深邃神秘,"珠光照水府"则暗示其富饶美丽。接下来,诗中引用历史典故,如禹治水和吴国的兴衰,增添了文化底蕴。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游历愿望,渴望探索太湖的奇妙,并反思人生意义,认为不应被世俗束缚。最后,他表达了对超脱生死、寻求仙道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高启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921)

高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字:季迪
  • 号:槎轩
  • 籍贯:江苏苏州
  • 生卒年:1336-1373

相关古诗词

天池

灵峰可度难,昔闻枕中书。

天池在其巅,每出青芙蕖。

湛如玉女盆,云影含夕虚。

人静时饮鹿,水寒不生鱼。

我来属始春,石壁烟霞舒。

滟滟月出后,泠泠雪销余。

再泛知神清,一酌欣虑除。

何当逐流花,遂造仙人居。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剑池

干将欲飞出,岩石裂苍矿。

中间得深泉,探测费修绠。

一穴海通源,双崖树交影。

山中多居僧,终岁不饮井。

杀气凛犹在,栖禽夜频警。

月来照潭空,云起嘘壁冷。

苍龙已何去,遗我清绝境。

听转辘轳声,时来试幽茗。

形式: 古风

练渎

吴越水为国,行师利舟战。

夫差开此河,艅艎试亲练。

十万凌潮儿,材比佽飞健。

鼓棹激风涛,扬舲逐雷电。

当时意气盛,谓已无句践。

鸥避去沙洲,龙愁闭渊殿。

恃强非伯图,倏忽市朝变。

台上失娇姿,泉间掩惭面。

至今西山月,恨浸秋一片。

犹有网鱼人,时时得沉箭。

形式: 古风

太湖石

没人采石山根渊,投身不试饥蛟涎。

冯夷不解护潜宝,几片捧出如青莲。

寒姿本是湖水骨,波涛漱击应千年。

初疑鬼怪离洞府,珊瑚铁网相钩连。

嵌空突兀多异态,云吐夏浦芝生田。

龙鳞含雨晚犹润,豹质隐雾朝常鲜。

清音叩罢磬韵远,微靥洗出珠窝圆。

坐移各岫置庭砌,日照仿佛生紫烟。

三峰削成泰华掌,一穴透入仇池天。

醉中时倒倚苍藓,秋风冷逼吟诗肩。

洛阳园墅汴宫苑,当时骈列夸奇妍。

黄罗封盖素毡裹,万里贡饷劳车船。

奢游事歇家园废,尽仆荆棘荒池边。

人生嗜此亦可笑,有身岂得如石坚。

百年零落竟谁在,空品甲乙烦题镌。

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取亏天全。

不如顽矿世所弃,满山长作牛羊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