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常一

本自未常迷,何劳今日悟。

守住寂寞城,知君还错误。

从前诸圣人,元是凡夫做。

岂有别路岐,教人离忧苦。

祇者生死中,即是佛去处。

有人忽踏著,选甚净秽土。

一向不回头,唤之亦不顾。

千圣不奈何,何不省言语。

了却贪嗔痴,即是诸佛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寓言式的表达,探讨了人生与修行的真谛。诗人以“未常迷”开篇,暗示人们本性清明,无需刻意追求觉悟,强调了自然本性的存在。接着,“守住寂寞城,知君还错误”,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避免陷入自我认知的误区。

“从前诸圣人,元是凡夫做”,诗人在此指出,伟大的圣贤并非天生就与众不同,他们也是从平凡中成长起来的,强调了修行之路的普遍性和可能性。接下来,“岂有别路岐,教人离忧苦”,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目的在于摆脱烦恼和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

“祇者生死中,即是佛去处”,这一句揭示了佛法的奥义,即在生死轮回中寻找解脱之道,认为真正的佛性就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诗人以“有人忽踏著,选甚净秽土”来比喻,说明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能把握当下,都能达到清净或污秽之地,即达到心灵的净化。

最后,“一向不回头,唤之亦不顾”,警示人们不要固执于过去的错误,即使有人提醒也不应忽视。这反映了禅宗中“放下”的重要性,即放下对过去错误的执着,才能真正前进。诗人以“千圣不奈何,何不省言语”结束,意在强调即使是千圣之人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内心,只有自己愿意反省和改变,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通过自我觉察和放下,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妙语方知

佛与祖师言,拈花示痴子。

我今发此谈,何言颠倒尔。

当人自天真,譬之秋潭水。

一物著不得,岂用安名字。

切莫向其中,认之还不是。

不见须菩提,空空达彼彼。

形式: 古风

了妄元真

问汝贪嗔痴,家住在何处。

我今要与汝,各各分头去。

好好细思量,免被他官府。

大者名为贪,养得二舍弟。

三郎都一处,日夜共活计。

令汝家户大,使汝善调制。

子今苦厌我,我与子发誓。

一要子自知,二要子依例。

三要当处生,四要欢喜偈。

与汝善和同,一一无凡秽。

一觉一切了,何须去烦翳。

我是诸佛母,十方及三世。

形式: 古风

物我无差

青山是我身,流水为我命。

养之以四时,萧然自条正。

覆育诸众生,六度自修省。

栽花种菩提,拂石要安静。

不见杨柳飞,自有蒲萄影。

玩之且不厌,去亦无冤竞。

一性一切性,娑婆大圆镜。

形式: 古风

同居善说

世人不识我,求我以形容。

形容不相似,徒观纸上龙。

若要识得我,问取主人翁。

主人好家业,物物要安藏。

六兄誇艺术,三母足温良。

南厅善书算,北库多财粮。

住来但觉久,懒去问张王。

君若一识得,与汝同屋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