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室

日日扫居室,既扫尘复生。

性癖颇爱净,去尘心乃清。

居间虽少事,处世岂无营。

弱子在襁褓,几时堪使令。

蹉跎叹光景,困守限户庭。

非无四方志,边隅未休兵。

遥闻官军出,尽毁徐州城。

朱门与碧牖,回首成榛荆。

江淮及闽越,寇盗之所经。

人民苟全活,奔走不得宁。

眷兹蓬庐下,栖迟聊慰情。

但当勤洒扫,读书饱藜羹。

万事委天运,何必求荣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扫室》,是元代诗人陈高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扫除居室尘埃的行动,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庭责任的承担。

首句“日日扫居室,既扫尘复生”,点明了诗人每日清扫居室的情景,尽管努力清除灰尘,但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又会带来新的杂乱,暗示了生活的不易和持续的努力。接着,“性癖颇爱净,去尘心乃清”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清洁环境的喜爱,以及通过扫除尘埃达到心灵纯净的愿望。

“居间虽少事,处世岂无营”两句转折,指出虽然家中事务不多,但在社会上仍有许多忙碌和忧虑。“弱子在襁褓,几时堪使令”则表达了对年幼子女成长的期待和担忧,希望他们能早日学会自理。

“蹉跎叹光景,困守限户庭”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家庭生活的局限感。“非无四方志,边隅未休兵”表明诗人内心仍有远大的志向,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边境仍未安宁。

“遥闻官军出,尽毁徐州城”描述了战乱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破坏的痛心。“朱门与碧牖,回首成榛荆”形象地描绘了昔日繁华之地如今荒芜的景象。“江淮及闽越,寇盗之所经”进一步说明了战乱波及广泛,民不聊生。“人民苟全活,奔走不得宁”揭示了百姓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不得安宁的悲惨境遇。

最后,“眷兹蓬庐下,栖迟聊慰情”表达了诗人对简陋居所的依恋,寻求心灵的慰藉。“但当勤洒扫,读书饱藜羹”鼓励自己保持勤劳的生活态度,通过读书来充实精神世界。“万事委天运,何必求荣名”则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态度,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不必过分追求虚名。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家庭、人生、社会的多维度思考。

收录诗词(125)

陈高(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不满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方国珍欲招致之,无从得。平阳陷,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扩廓帖木儿,论江南虚实,陈天下之安危。扩廓欲官之,会疾作卒。有《不系舟渔集》、《子上存稿》

  • 字:子上
  • 号:不系舟渔者
  • 籍贯:元温州平阳
  • 生卒年:1315—1367

相关古诗词

晚归

西崦日初没,远树生夕阴。

晚步草露湿,独归松径深。

入室载言笑,稚子牵衣襟。

尊中有浊醪,可以酌复斟。

坐来窗牖白,佳月出东林。

幽情寄觞咏,适意忘华簪。

自得间居理,宁忧外患侵。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迁居

迁居城南村,幽情意所适。

室庐颇虚敞,结构自畴昔。

倒桧护周垣,修竹荫奇石。

涓涓井泉清,霭霭檐云白。

去郭二三里,迥与嚣尘隔。

于兹载寝兴,朝暮靡所迫。

读书南窗下,奉食老亲侧。

褰裾戏童稚,煮茗待宾客。

身閒贫亦佳,机忘心已寂。

旋种园中蔬,春叶庶堪摘。

时危幸安处,生理宁复识。

虽非旷达夫,玩世聊自得。

形式: 古风

泊馆头步

朝发芳林岭,夜依馆头泊。

厌兹跋涉劳,怀哉田园乐。

生理苦艰难,归耕叹悠邈。

贫窭何足忧,甘旨焉所托。

栖栖道路中,素心负丘壑。

行年三十馀,齿牙半摇落。

良由筋骨疲,岂但质衰弱。

忧思耿不寐,起观众星白。

群鸡鸣江皋,已复戒行客。

形式: 古风

近山轩燕集

幽轩近青山,层檐荫高木。

兹晨天气佳,凉雨破袢燠。

鸣蝉度新声,丛蕙散馀馥。

几席具陈列,笾豆进殽蔌。

故人吴中归,举酒喜相属。

微酣各忘形,起坐命棋局。

好乐初匪荒,笑语胜丝竹。

人生百年内,光景犹转毂。

况当艰虞际,欢会情愈笃。

酒阑复何言,长歌《紫芝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