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水思云情小凤仙,月涵花态语如弦。
不因金骨三清客,谁识吴州有洞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仙的迷人景象和超凡脱俗的情怀。首句“水思云情小凤仙”中的“水思云情”,形容的是女仙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融,心灵如同清澈的水一般纯净,情感也像云朵般飘逸而不染尘埃。“小凤仙”则点出了她仿佛天界中小型版的凤凰,形象美好而神秘。
次句“月涵花态语如弦”继续渲染她的美丽与超凡之处。这里,“月涵花态”表明她的容貌在月光下更加柔和,如同含苞欲放的花朵,充满了诗意。她的语言则被形容为“语如弦”,意味着她的话语悦耳动听,如同琴弦上的旋律般流畅而有韵味。
第三句“不因金骨三清客”中,“金骨三清客”指的是道教中的高级神仙,这里暗示女仙虽然与世隔绝,但并不因此而显得孤僻或是高冷,她的超然存在并非来自对俗世的排斥。
末句“谁识吴州有洞天”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女仙所居之地的好奇和不解。这里,“洞天”指的是道教中的仙境,隐喻着一个超凡脱俗、美丽绝伦的地方。而“吴州”是古代的地名,即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一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女仙所居之地的神秘感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女仙外貌、气质、语言以及她所在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境界。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细腻,是一首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作品。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有客斋心事玉晨,对山须鬓绿无尘。
住山道士年如鹤,应识当时五老人。
五柳逢秋影渐微,陶潜恋酒不知归。
但存物外醉乡在,谁向人间问是非。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莫向花前泣酒杯,谪仙依旧是仙才。
犹堪与世为祥瑞,曾到蓬山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