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歌(其二)

不惜折杨柳,孟津杨柳西。

本是虏家女,嫁作汉儿妻。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齐]韵

鉴赏

这首诗《折杨柳歌(其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折柳送别的场景,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对离别之痛的感慨。

“不惜折杨柳”,开篇便以“不惜”二字点出主人公对离别之事的豁达态度,虽知折柳意味着离别,却依然愿意为之,展现出一种深情与无奈并存的情感。接着,“孟津杨柳西”一句,将地点明确为孟津,而“杨柳西”则暗示了送别者与被送者即将分别的方向,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距离感和时间上的流逝感。

“本是虏家女,嫁作汉儿妻。”这一句则揭示了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她原本是北方(虏家)的女子,却嫁给了南方(汉儿)之人,这样的婚姻跨越了民族界限,象征着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同时,这也暗含了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以及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与复杂。

整首诗通过对折柳送别的细节描绘,以及对主人公身份的揭示,展现了离别时的深情与不舍,同时也触及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层主题,让人在欣赏诗歌之美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思考。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折杨柳歌(其三)

放马孟津岸,饮马孟津河。

虽是虏家儿,爱听汉儿歌。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歌]韵

折杨柳歌(其四)

莫折杨柳枝,婆娑动郎意。

自有珊瑚鞭,出入擐郎臂。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寘]韵

折杨柳歌(其五)

上马出门去,马鞭持与郎。

郎度孟津水,何时还故乡。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幽州马客吟歌(其一)

客从幽州来,百万为摴蒱。

钱自它人有,意气良所无。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