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杂诗》,由明代诗人张虞卿所作。诗中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交织在一起的画面。
首句“青青江上草”,以青草的生长描绘出江边的生机勃勃之景,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接着“关关洲中禽”,通过鸟儿的啼叫,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活力。
“物类各有待,因时乐相寻”两句,诗人借自然界万物各有所待、随季节变化而乐于寻找适宜环境的现象,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里蕴含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嗟予久漂泊,感遇情难任”是诗人自述,表达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内心充满感慨与无奈的情感。接下来的“岂无他人好,咸非心所钦”两句,诗人反思了周围人的喜好,并指出这些并非自己真正欣赏或认同的,流露出一种孤独与自我坚持的情感。
“所思在远道,关河阻重深”描绘了诗人思念远方的情景,以及被重重关山阻隔的现实,表达了对远方亲朋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
“寒暑屡变节,鱼鸟空浮沈”两句,诗人以鱼鸟在寒暑更替中的生活状态,比喻自己的命运和心境,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离忧共谁语,强坐弹鸣琴”表现了诗人面对离愁别绪时的孤独与挣扎,只能通过弹琴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最后,“孤鸾与别鹤,此曲伤人心”以“孤鸾”(孤独的凤凰)和“别鹤”(分别的鹤)的形象,象征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却依然无法完全释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孤独与情感的独到见解,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和深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