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七)

胸中有佳处,妙意不期会。

弄笔作五言,心手无内外。

千古陶渊明,秀句含天籁。

偶然游其藩,遂尔厌彫绘。

形式: 古风 押[泰]韵

鉴赏

此诗出自宋代诗人陈渊之手,名为《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的其七。陈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内心深处的感悟与情感,展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审美境界。

“胸中有佳处,妙意不期会。”诗人首先表达了心中常怀美好,这些美好的意象并非刻意追求而来,而是自然而然地涌现。这种对美的感知,仿佛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无需刻意寻找,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

“弄笔作五言,心手无内外。”接着,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过程,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与心灵的紧密联系。他以五言的形式自由挥洒,心与手之间似乎没有了界限,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体现,即在创作中完全沉浸自我,与外界隔绝,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自由。

“千古陶渊明,秀句含天籁。”诗人在此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将其视为灵感的源泉和艺术的典范。陶渊明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形象。在这里,诗人将自己与陶渊明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古代文学大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创作追求与陶渊明相似,旨在传达自然之美,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偶然游其藩,遂尔厌彫绘。”最后,诗人通过一次偶然的旅行经历,表达了对繁复雕饰之美的厌倦。在经历了自然风光的洗礼之后,他更加倾向于简单、纯粹的艺术形式,认为真正的美不应被过多的装饰所掩盖,而应是自然、真实、直接的呈现。这一观点体现了诗人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回归自然、追求本真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本质的深入探索。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相互交融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收录诗词(405)

陈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八)

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

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

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

展卷味其言,即今果何处。

形式: 古风

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九)

老珃言道德,颇复求自已。

但于阁辟机,未免容或使。

列庄犹反约,申韩遂殊轨。

所差适毫釐,奚翅缪千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十)

扬雄窥圣域,何啻越距楚。

断然著成书,准易与论语。

古来文字学,似此奚足数。

谁谓千秋人,斯言果轻许。

形式: 古风

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十一)

王通礼法士,谈道则未然。

虽闻一字中,尚倚诸子偏。

区区尊孔子,未悟失其传。

自圣犹不疑,续经何足愆。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