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遇到他人总想寻求心灵安宁的方法,首先会去寻找问道的庵堂。
卢先生不必跟随若士学法,盖公应当自己像曹参那样自我反省。
羡慕你美丽的玉石经过了三重考验,笑我枯老的桑树被八只蚕困扰。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都如同大江一样,共享同一种清澈甘甜。

注释

逢人:遇见他人。
欲:想要。
觅:寻找。
安心法:心灵安宁的方法。
卢子:卢先生。
不须:不必。
若士:某位学法者。
盖公:盖公,此处可能指代某人。
曹参:汉代名臣,以自我反省著名。
美玉:美丽的玉石。
三火:比喻经历的考验或磨砺。
枯桑:枯老的桑树。
八蚕:八只蚕,形容困境重重。
大江:大江,比喻共同的生活或境遇。
同一味:共享同一种味道或境界。
千里:遥远的地方。
清甘:清澈甘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全诗围绕着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交流,以及对道法修炼的探讨。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开篇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并且在旅途中首先去询问那些与道有关的庵宇。这里既表现出对精神寄托之所的追求,也透露出了诗人对于外界喧嚣的超然态度。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这两句引用了古代历史人物卢生和盖公的典故,用以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信任。卢生曾让盖公在他背上刻字,表明了深厚的友情和绝对的信赖。在这里,诗人通过这种隐喻,强调了与友人的不离不弃。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这两句则是诗人以玉石比喻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品格差异。美玉经过三次烈火的锤炼而更加坚硬无瑕,比喻友人的高洁品质;而“枯桑”和“困八蚕”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自谦自己的境况,表达了一种谦逊之情。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大江水的纯净和广阔,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间共同的情感体验以及愿景。尽管相隔遥远,但心灵上的沟通如同清澈的江水一般,是那么纯净而美好。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友情的珍视,更通过精妙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构建了一幅充满哲理与诗意的精神世界图景。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二虫

君不见,水马儿,步步逆流水。

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

君不见,鴳滥堆,决起随冲风。

随风一去宿何许,逆风还落蓬蒿中。

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

形式: 古风

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一)

仕宦常畏人,退居还喜客。

君来辄馆我,未觉鸡黍窄。

东坡有奇事,已种十亩麦。

但得君眼青,不辞奴饭白。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二)

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风。

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

此行非远别,此乐固无穷。

但愿长如此,来往一生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三)

闻君开龟轩,东槛俯乔木。

人言君畏事,欲作龟头缩。

我知君不然,朝饭仰旸谷。

馀光幸分我,不死安可独。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