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杨彝甫见成甫装褾旧书之什

儒者须看万卷书,古人精博固难如。

残编莫惜装褫费,旧迹堪怜缮写初。

轻拨蠹虫文未损,平齐缃帙架无虚。

白头更且穷经艺,谁道忘筌便得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读书人要博览群书,古人的学识精深博大确实难以企及。
不要吝啬修补破旧书籍的费用,那些珍贵的古籍值得重新整理和书写。
轻轻拂去蛀虫,书籍的内容并未受损,书架上书籍排列整齐,没有空缺。
即使年老仍要深入研究经典学问,谁说忘记捕鱼工具就能轻易得到鱼呢?

注释

儒者:指读书人,尤其是儒家学者。
万卷书:形容书籍众多,表示广博的知识。
残编:破损的古籍。
缮写:修复和抄写书籍。
蠹虫:书籍中的蛀虫。
缃帙:泛指书籍,这里指书卷。
忘筌:忘记捕鱼的工具,比喻忘记原本的方法或技巧。
得鱼:比喻获得知识或成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儒者对待古籍的态度和情怀。开篇即提出“儒者须看万卷书”,强调学者必须广泛阅读大量典籍,这是学术修养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紧接着,“古人精博固难如”表达了对古代学者的赞赏,他们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深邃精辟,难以企及。

“残编莫惜装褫费,旧迹堪怜缮写初”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珍贵文献的珍视之情。即便是残破的书籍,也不应吝啬其价值,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足迹和智慧的光辉。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前人的心血,值得我们细心品味和保护。

“轻拨蠹虫文未损,平齐缃帙架无虚”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整理旧书时的情形。书籍虽受蠹虫侵蚀,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装订整洁,没有空缺,这不仅是对物质的保护,更是精神文化传承的体现。

“白头更且穷经艺,谁道忘筌便得鱼”则隐含着诗人对于学问无止境追求的态度。即使到了白发老来,也仍然在不懈怠地钻研经典,这是对知识和智慧永恒追求的象征。而“谁道忘筌便得鱼”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学问如同渔人撒网捕鱼,不可能一蹴而就获得成功,必须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整首诗流露出对知识传承的尊重,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认识。诗中的意境宁静致远,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朱长文作为宋代士大夫群体中的一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学问的坚守。

收录诗词(167)

朱长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韵苏文饶见贻之什

閒钓松陵阅岁多,家林终日对烟萝。

茹芝深隐惭商皓,献璧求知笑卞和。

静送征鸿云外翼,吟看老桂月中柯。

洛阳年少材惊俗,车马犹从陋巷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次韵枢言龙图得请洞霄之作(其二)

平生气节薄青云,不任机心只任真。

金为散多虚越橐,衣从洗净远京尘。

吟随猿鹤沧洲晚,醉赏莺花茂苑春。

仰止高贤同里闬,扫门羞未效前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枢言龙图得请洞霄之作(其一)

世间如幻此生浮,宁典仙祠不典州。

决胜金城勋烈茂,宣风玉垒治声优。

远移遁迹无嘶马,旧得调元问喘牛。

耆俊如公宜大用,行闻召节趣兰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练定公权垂访乐圃之什

隐圃甚萧条,驱车岂惮劳。

境从前代胜,冈对远山高。

林晓猿抽臂,池秋鹤浴毛。

兴来频就醉,奇句仆离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