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烛

圣王臻大治,四海属休戈。

遂致阴阳顺,均如玉烛和。

德威周远迩,民俗被渐摩。

品物皆蕃殖,昌辰绝札瘥。

气充诸夏润,祥应太平多。

华旦今如此,庸才愿咏歌。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翻译

圣明的君主达到极盛的治理,天下归于和平无战事。
于是使得天地间的阴阳和谐,如同美玉般的光明和顺。
君王的德行威望普及远近,民俗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万物繁衍生息,吉祥的时代远离疾病和灾祸。
恩泽充满整个华夏大地,吉祥的征兆响应着太平盛世。
今日的繁荣景象如此美好,平庸之人才渴望歌颂赞美。

注释

圣王:圣明的君主。
臻:达到。
大治:极盛的治理。
四海:天下。
属:归于。
休戈:和平无战事。
阴阳:天地间的自然规律。
顺:和谐。
玉烛:比喻光明。
和:和顺。
德威:德行威望。
周:普及。
远迩:远近。
民俗:民俗。
被:受到。
渐摩:熏陶。
品物:万物。
蕃殖:繁衍生长。
昌辰:吉祥的时代。
绝札瘥:远离疾病和灾祸。
气充:恩泽充满。
诸夏:华夏大地。
润:滋润。
祥应:吉祥的征兆。
太平:盛世。
华旦:今日的繁荣景象。
庸才:平庸之人。
愿:渴望。
咏歌:歌颂赞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美好图景。在这个和谐的世界里,圣明的君王施行大治,四海安宁,人民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的环境中。自然界也呈现出阴阳调和、气候适中的景象,一切都像经过精心雕琢的玉器一样光滑无瑕。

诗人通过“德威周远迩,民俗被渐摩”表达了君主的恩德与威仪对百姓生活习惯的深远影响和润泽。物产丰富,“品物皆蕃殖”,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象。

“气充诸夏润,祥应太平多”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和谐氛围所带来的普遍福祉,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与祥瑞的预兆。

最后,“华旦今如此,庸才愿咏歌”表达了诗人对于当下美好时光的赞美之情,以及他作为一介凡才,也希望能够通过吟唱诗歌来传颂这份福泽。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辽阔,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描绘。

收录诗词(13)

孔文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早行

客兴谓已旦,出视见落月。

瘦马入荒陂,霜花重如雪。

海风吹万里,两耳冻几脱。

岁晏已苦寒,近北尤凛洌。

况当清晓行,溯此原野阔。

笠飞带绕颈,指强不能结。

农家烟火微,炙手粗可热。

岂能迂我留,而就苟且活。

仰头视四宇,夜气亦渐豁。

苦心待正昼,白日想不阙。

形式: 古风

次钱穆父新凉可喜

商飙结新寒,草木起馀怨。

翩翩前庭叶,追逐已千万。

斜阳背西壁,迤逦落藤蔓。

安得金满堂,聊换酒家券。

追随双鸿鹄,摆脱旧笼圈。

胡为汗流赭,日与蝇争饭。

常恐计不就,更以诗屡劝。

江湖秋水高,百尺风帆健。

何当开竹溪,玉腕互酬献。

左手持蟹螯,平昔固有愿。

形式: 古风 押[愿]韵

置章御座

圣皇勤政治,虚己纳忠良。

拱手居宸扆,留神置谏章。

孜孜收国论,密密迩天光。

中昃常游息,焦劳慎作荒。

至言规汉后,无逸戒周王。

默处岩廊邃,洪基可世长。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题显孝南山寺

寻尽城中山,又访江外寺。

兰舟涉澄漪,隼旌入疏翠。

楼台初日升,岩谷宿露坠。

飞泉百禽鸣,怪石万蛇踬。

绝庵皆步登,佳木留客醉。

洞天生昼寒,桃源发春意。

烟霞暂深阔,宇宙忽殊异。

海国遇升平,铃斋无俗事。

颍川擅才敏,康乐足情意。

只恐新诗多,镌镵费年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