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高阳台》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叶恭绰创作,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象下的园林风光,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对自然美的细腻感悟。
开篇“镜槛移云,桥波度月”,以镜般的水面上云影移动,月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梦幻的氛围。接着“园池俊赏堪怜”,表达了对这美丽景致的赞叹与怜爱之情。“半亩秋痕,柳丝催织愁烟”则通过描写秋天的痕迹,以及柳丝编织出的愁云,暗示了季节更迭带来的感伤情绪。
“残荷已剩无多叶,映凉波、犹护鸥眠”,描绘了荷叶稀疏、荷花凋零的景象,但即便如此,依然有鸥鸟在凉波中安然入睡,这一幕既凄美又充满生机。接下来“试扁舟、飞渡清波,佳梦重圆”,诗人乘舟于清波之上,仿佛在重温过去的美好梦境,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向往。
“儿时最忆经行地,几团丝断径,吹絮晴天”,回忆起童年时走过的道路,如今似乎只剩下断断续续的记忆,如同晴天里随风飘散的柳絮,轻盈而短暂。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短鬓归来,枯枝慵问流年”,诗人归来的场景,伴随着岁月的痕迹,面对枯枝,不再追问时间的流转,或许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接受与释然。
“蓬飘已断乡园计,效忘怀、且语飞仙”,表达了诗人虽然远离故乡,但内心却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如同与飞仙对话般,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
最后,“更堪寻、屐齿苔踪,青印窗前”,诗人想象着寻找自己曾经踏过的足迹,那些留在青苔上的屐齿印迹,仿佛是过去生活的印记,静静地印在窗前,提醒着自己曾经的过往。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叶恭绰以其独特的文笔,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富有哲思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