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砚窝歌

荥阳老死埋双砚,蚀尽土花色不变。

讲堂卜筑忽吐奇,珍重题名世争羡。

渊源近溯幻江村,三绝风流承一线。

平生结邻万石君,虢州割得东坑片。

当年西署供酸磨,风霜驱作云霞缦。

后来一麾天南陲,犹胜司户台州窜。

簿书无事鞭朴间,千兔饱霜逐飞电。

归携石叟伴征桡,卧看烟岚出晴案。

可怜词场竟疏阔,百年远受祝融谴。

灵物终须鬼神护,留作云仍香一瓣。

萧条异代复异族,什袭堂中同纪甗。

何况骨肉一气通,余烬拾来归箧衍。

摩挲作歌志终始,改辟新规还旧观。

润沾亭畔半生泽,光映阁中二老面。

自是伯孙述祖德,岂比彦猷招客玩。

我尝落帆造其窝,俯仰拂拭发长叹。

人生学业相砥磨,正在接续凄凉见。

草生书带昔葳蕤,云起墨池今华绚。

荥阳遥矣高州迩,二砚窝中一以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叶燕的《二砚窝歌》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两方砚台的描绘,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首句“荥阳老死埋双砚,蚀尽土花色不变”,写出了砚台的古老与坚贞,即使岁月流转,砚身的色泽依旧如初。接下来的诗句“讲堂卜筑忽吐奇,珍重题名世争羡”则暗示了砚台曾见证过学术的繁荣和学者的荣耀。

诗人追溯砚台的渊源,将其与历史人物相连,“渊源近溯幻江村,三绝风流承一线”,强调了砚台承载的文化传承。随后,诗人提及与万石君的交往,以及砚台在不同官员手中的经历,展现了砚台的历练与价值。

“当年西署供酸磨,风霜驱作云霞缦”描绘了砚台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而“后来一麾天南陲,犹胜司户台州窜”则表达了对主人仕途变迁的感慨。诗人感叹砚台虽被闲置,但仍能带来精神慰藉,“簿书无事鞭朴间,千兔饱霜逐飞电”。

最后,诗人感慨砚台的命运变迁,虽遭冷落但仍被珍视,“灵物终须鬼神护,留作云仍香一瓣”。他将砚台视为家族的传承,表达出对文化延续的重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砚台这一小小的载体,揭示了人生的沧桑与文化的延续。

收录诗词(5)

叶燕(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章鹾尹秋濠出示怀弟诗自伤憔悴以敝乡荒陋比之东坡儋耳岂所谓诗必穷而后工乎然诗工矣敝乡之冤嘻其甚也因戏拈此赠之

我乡枕山海,物产非一族。

其民事耕耘,鸡豚亦家蓄。

以故莅兹土,往往餍口腹。

使君江南来,牛女纪同宿。

纵少异语言,宁忧隔嗜欲。

胡为怀惠连,俨似堕荒服。

当年两苏公,万里遭斥逐。

蜜蝍朝畏餐,鸺鹠夜闻哭。

此乡岂云然,诙嘲太脱俗。

从来名士瘦,有竹可无肉。

不然钱神悭,终朝煮茗粥。

先生自清癯,何可罪邦域。

诗人好言穷,土风宜实录。

佳句定流传,敝邑受诟辱。

为君参转语,官瘠民乃沃。

形式: 古风

上长溪岭

磴道盘空上,如螺作髻旋。

峰残去年雪,客试早春天。

怪鸟深蹲篝,寒梅远见烟。

勿嫌太孤寂,琴筑落层巅。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古意

秋风飒然来,高阁枕遥想。

美人在何许,颜色难仿像。

揽衣起徘徊,虫声杂松响。

栖禽静不翻,残月寒初上。

坏壁挂枯桐,不为无人赏。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立春日自嘉兴之长兴谒邢佺山师

艑郎唱橹郭门西,三度冲寒到箬溪。

万木风高帆景疾,五湖天阔冻云低。

南园客病添新绪,东阁恩深恋旧蹊。

又是匆匆逢卒岁,河桥落日乱鸦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