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九首(其二)

四维风景寥寥,极目晴空廓落。

孰为好丑是非,何用识情卜度。

石火迸光,清秋一鹗。

言前得旨已周遮,句后无踪徒摸索。

劄著不行,秦时?轹。

形式: 偈颂 押[药]韵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以及言语与理解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四维风景寥寥,极目晴空廓落”描绘了一幅空旷辽远的画面,四维空间中的景致稀疏而空灵,极目所及之处,晴空广阔无垠,给人一种超脱尘世、心旷神怡的感觉。这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了诗人对于宇宙广阔、人生短暂的感慨。

接下来的“孰为好丑是非,何用识情卜度”,则直接进入了哲学层面的探讨。诗人提出一个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们如何辨别情感,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的本质,引发了对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的深入思考。

“石火迸光,清秋一鹗”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石火,指的是闪电,瞬间爆发,光芒四射;清秋一鹗,则是秋天天空中翱翔的孤鹰。这两句意在说明,真理或智慧如同闪电般短暂而强烈,又如孤鹰般独立而高远,难以捕捉却令人向往。

“言前得旨已周遮,句后无踪徒摸索”表达了诗人对于语言与理解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在话语之前,已经包含了全部的意义,就像一个谜底在谜面之前就已经被揭示;而在话语之后,无论怎样探索,都无法触及真正的核心。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超越语言表象、直达事物本质的追求。

最后,“劄著不行,秦时?轹”两句,可能是在强调某种不可言说或难以把握的事物。劄著,可能是指书写或标记,但在这里似乎暗示了某种无法通过文字完全表达或记录的东西。秦时?轹,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工具或方法,用于处理特定事务。整体上,这两句似乎在提醒读者,有些东西即使在古代就有方法处理,但在现代社会,或许因为语言、观念的变化,反而变得难以理解和应对。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哲学问题的探讨、语言与理解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与现代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宇宙、人生、言语与理解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十九首(其三)

久雨不晴今日晴,和泥合水要分明。

虚空湿了何妨事,依旧太阳东畔生。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偈十九首(其四)

日出卯,闹炒炒。于其中,须善巧。

打面还他州土麦,唱歌须是帝乡人。

形式: 偈颂

偈十九首(其五)

的的无来去,明明有旧新。

去年今日事,今日去年人。

脱体全收放,随流混主宾。

春光重漏泄,有口不须陈。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偈十九首(其六)

步步登高,从空放下。南北东西,曾无缝罅。

教外别传,一切话霸。

形式: 偈颂 押[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