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八弟归九江(其七)

濂溪周堂长,正学有源派。

司直既高明,东湖更孤介。

从游欠勇往,思之令人洒。

子归日亲炙,一一记言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遂的《送三八弟归九江(其七)》。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正在送别自己的兄弟或朋友,这位兄弟或朋友似乎是一位学者,或与学术有关的人物。

“濂溪周堂长”一句,濂溪是指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居住地,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周堂长则可能是指学习周敦颐之道的场所或时光。这两处名称都是用来表达一种文化和学术的氛围。

“正学有源派”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氛围,正学意味着正统的学问,有源派则说明这一学问有其渊源流派,可以想见当时学术界的繁荣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司直既高明”一句中的司直可能是指某个官职或称谓,司直在古代通常是掌管国家法律、刑狱等事务的官员。这里结合上下文,司直应该是一位品德高尚、见识卓越的人物。

“东湖更孤介”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东湖作为地名,常与隐逸之士联系在一起,孤介意味着清高脱俗,这里可能是形容司直的为人或其品格。

接下来的“从游欠勇往”表达了诗人对于送别友人的不舍和惆怅。从游指的是与朋友同游,而“欠勇往”则意味着内心对未来的不安与犹豫。

“思之令人洒”则是说,每当想起这次分别,就会感到难过,甚至于泪水涟涟。这份情感的深重,反映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厚感情。

最后,“子归日亲炙,一一记言话”则表达了对兄弟或朋友归去时光的珍视,以及对他所说每一句话都铭记在心的态度。亲炙即是日久,形容时间的流逝;而“一一记言话”则是在强调诗人对于这次别离中的每一次谈话都极其重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学术氛围和人物品格的描绘,以及对朋友别离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谊和对知识与友情的珍惜。

收录诗词(96)

王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三八弟归九江(其八)

陆侯与邹令,善政时所尊。

为我谢契阔,寄言托诸昆。

送子华阳道,迤逦白下门。

怀言欲赠别,临别又忘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送李兄谒扬州帅

天生忠定公,为宋作柱石。

扶日起东南,擎天补西北。

戎和不肯受,国蹙欲日辟。

坐收两河心,可制百年狄。

谁能七十日,有此功赫奕。

汪黄信血指,老桧甘愧色。

云胡张赵间,不使虎而翼。

循环起丁未,运至丁未极。

成书遗后代,曰此寄庵力。

思皇陈了翁,直谏少与匹。

大科得闻孙,不救元符阨。

谠议竟莫伸,嗟哉有何益。

令人读遗事,一饭三叹息。

某昔守樵川,尊俎折群贼。

乌洲聚名胜,花阴满光泽。

通鉴揭纲目,国录为刊刻。

嗟嗟斯文丧,吾道有馀脉。

感伤念理乱,同事异今昔。

新从姑苏归,疾病久成癖。

齐云标杰阁,鹊桥记归宅。

伟哉子章子,为我得佳客。

母是了翁孙,身为寄庵适。

相求不相值,访我茅山侧。

父昔仕九江,横金悲易箦。

藁葬官路旁,过者为心恻。

指囷与倒廪,纵性何所得。

顾予把钓竿,欲子将焉获。

世岂无忠宣,顾此舟中麦。

形式: 古风

送李果州归蜀

大原发邹鲁,功德被九州。

迢迢数千年,伊洛乘其流。

去之又百载,武夷阐诸幽。

斯文代显晦,天意非人谋。

正脉远相续,何必并世游。

峨峨陵阳山,下镇西南陬。

师法自心得,如亲接前修。

一气妙亭毒,小大各有求。

惟此生息机,不隔春与秋。

皎皎冰雪姿,高疑揖浮丘。

太虚丽日月,纤翳无停留。

本根自深茂,况复加穷搜。

微言析脉理,要指会衿喉。

工夫自中积,应物乃其优。

汉庭高论著,周原出咨诹。

耿耿恻隐心,若将纳诸沟。

拳拳敬王义,敢有非嘉猷。

俯视不义贵,如比空云浮。

所虞素学负,岂愿清名收。

阊阖入云端,蜀天方阻修。

西上香炉峰,江流去悠悠。

问学久不明,风俗日以偷。

塞口谨勿言,令人但深忧。

世如大膏肓,终当待公瘳。

格天未易到,责己尤难周。

大学无已时,白首何当休。

陋质谢顽朽,居然费雕锼。

建德苦不勇,怀知若为酬。

四非去未能,用力信有由。

永当佩深训,无作明公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寄呈饭牛翁

早计关防意气觕,莫教露尽草头枯。

芒寒宁戚讴歌怨,色自涪翁牧养图。

露地相忘无践稼,县官虽巧不催租。

时人欲识其中趣,山木巃嵷夜气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