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夏仲昭竹寄陶良伯

大常胸次潇湘宽,少年爱写生琅玕。

白头蓺苑更入妙,笔法远追王孟端。

两家名藻雄吴下,品题未觉风流亚。

一纸能令百世传,两竿不啻双金价。

人言画竹非画工,草书结构将无同。

谁家高堂名宝绘,徐熙花鸟迷青红。

玉人佳兴松江东,寄图索赋随长风。

遥知把玩清香里,正是相思明月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杨慎的《题夏仲昭竹寄陶良伯》描绘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夏仲昭,他的竹画深受赞誉。"大常胸次潇湘宽"赞美他胸怀宽广,如同湘江的波澜壮阔;"少年爱写生琅玕"回忆他年轻时对艺术的热爱和精湛的技艺。"白头蓺苑更入妙",即使年老,他的技艺更加精进,笔法追慕王孟端这样的大师。

诗人称颂夏仲昭在吴地画坛的名声显赫,其作品品质卓越,不逊于风流人物。"一纸能令百世传,两竿不啻双金价",强调了他作品的价值,不仅流传久远,且珍贵无比。接下来,诗人指出绘画并非仅限于技巧,夏氏的竹画还融入了书法的韵味,与徐熙的花鸟画风格各异,各具魅力。

最后,诗人想象友人陶良伯在松江东欣赏这幅画的情景,寄予了美好的祝愿,希望他们在清香四溢中品味画作,如同在明亮的月光下感受相思之情。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画家的艺术成就,以及作品所承载的情感价值。

收录诗词(1519)

杨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后因流放滇南,、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字:用修
  • 号:升庵
  • 籍贯:故自称博南山
  • 生卒年:1488~1559

相关古诗词

击壤图

陶唐天子调八风,凤仪兽舞明廷中。

谁知鼓腹行歌者,复有山中击壤翁。

短袖单衣露两肘,野状村容不自丑。

掀髯笑傲肩相随,共道帝力我何有。

柳谷饯日旸谷宾,老翁那记昏与晨。

一作一息有出入,时耕时凿无冬春。

蓂荚开残又朱草,生来未识平阳道。

海隅赤日烧九州,寰中息壤汨洪流。

已见天戈挥丹浦,更闻风伯殪青丘。

老翁其间百不忧,直从红颜到白头。

君不见许由逃尧劳步履,巢父洗耳污清泚。

华封老人费言辞,康衢小儿强解事。

姑射丰姿虽可珍,神仙彷佛信难真。

君看击壤千年后,多少行歌带索人。

形式: 古风

离席行送彭一

昔子从军巴蜀山,横戈千里何间关。

坐使麒麟日月焕,行收鱼鸟风云闲。

文武才名归一姓,兄弟勋华许谁并。

起晚已谢时运倾,当阳再睹乾坤正。

陟冈在原来复返,海水天风岁将晚。

行行白马燕雪深,飞飞黄鹄秦云远。

离堂命酒羽觞疾,毕昂盈轩月东出。

主人留连客离席,慷慨为子歌今夕。

形式: 古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形式: 古风

过驻节桥读东阜刘远夫公碑文怆然有感

溪尾水沄沄,峰头正夕曛。

含栖经驻节,洒泪读遗文。

桥南花如浣花好,桥北油油生碧草。

草色逐年新,花开又一春。

可怜东阜客,今作北邙尘。

忆昨锦江离别处,江边手折垂杨树。

千里还乡不见君,断肠邻笛山阳赋。

形式: 古风